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6/10 11:14:00 來源:農博網 閱讀數:
怎樣積極應對低迷的生豬市場
“手中有豬心發慌,飼料價格還在漲,豬價回落不明顯,早賣晚賣都賠錢”。這是筆者通過觀察和了解對目前生豬市場現狀的概括。
今年以來,農產品價格一路暴漲。最“耀眼”的是大蒜和綠豆,簡直成了“金蛋”和“金豆”。老百姓叫苦不迭,一致反映“買得起肉、吃不起菜”。盡管蔬菜價格隨著季節變化開始大幅回落,但由于豬價一直處于低迷,沒有明顯松動,所以,絕大多數養殖戶和生產企業均有“等待觀望”和“惜售心理”。由此可以推測,今年下半年生豬生產和供給形勢并不樂觀,且面臨的市場壓力依然較大。
筆者針對生豬市場出現的非正常情況,經過調查分析,于4月份先后在媒體上發表了《生豬生產全面虧損是一個“危險信號”》、《豬糧比價失衡,養豬路在何方?》兩篇文章,從扶持和保護生豬生產,推進科學發展規模養殖,強化城鄉市場管理和調控,穩定和抑制市場物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但一個多月過去了,生豬市場依舊“陰天”,而且以玉米為主的飼料產品也同其他農產品一樣“跟風上漲”。來自5月28日《重慶晚報》的一則報道說,市場豬價低迷,飼料價格卻在漲。5月27日,市內部分區域育肥豬飼料價格已上漲近10%,養一頭豬要多花五六十元的成本,主要原因是生產飼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價格近來大漲。據重慶市墊江縣鶴游鎮畜牧產業協會的同志介紹,育肥豬飼料價格從先前的每500克1.3元漲至1.4元。按眼下市價計算,養殖戶賣一頭豬約虧200元~250元。合川國興養殖場已收到飼料企業近期可能調高價格的信息,據說育肥豬飼料每噸要漲200元。照此計算,養一頭豬要多花約60元飼料錢。據飼料生產企業介紹,今年年初的時候,玉米價格一般每噸在1800元~1900元,可眼下已飆升至每噸2250元~2260元,大約漲了兩成。在玉米產地的河北省,玉米收購價格也由前兩個月的每500克0.8元~0.9元,上漲到1元或1.2元。
來自發改委的數據表明,今年一季度,主產區玉米的收購價格同比增長21.9%。吉林敦化的玉米供應商蘭先生說,玉米的收購價格從年初的每噸1700元漲到了目前的1850元,他備下的2萬多噸玉米不到兩個月就賣出,買方主要來自湖南、湖北、山東等地。現在玉米的市場特點是“好賣不好收”,求購的信息也遠遠超過出售的信息。據《中國之聲》5月26日報道,產糧大市內蒙古通遼市的玉米供應缺口已達120萬噸。
綜合以上市場情況不難看出,農產品的價格是近年波動*的一年,而生豬市場的價格一直處于低位運行。養殖戶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等待市場回升,誰能想到,天熱了還是板著一副“冷面孔”。現在,各地絕大多數養殖戶堅持“扛豬不賣、守豬哀嘆”,都盼望豬價早日反彈。重慶墊江縣黎安全的養殖場,平均年出欄生豬約3000頭。今年春節后,由于豬價一直往下滑,賣一頭豬要虧上百元,他一直扛著不賣。然而,4個月過去了,豬價仍然低迷,而養殖場里存欄的可賣肥豬卻累積到300多頭。其中體重超過200千克的就有80多頭。正常飼養時間出欄的肥豬,一般體重約110千克。而超重豬吃得多、長得少,繼續養下去很不劃算。眼下他自家養的母豬又下了200頭小豬。為給小豬騰空圈舍,不管市場行情如何,他表示最遲不超過端午節,要把幾百頭超重肥豬全部處理掉。屆時如行情依舊沒有好轉的話,少說也要虧損10多萬元。
養豬戶大多數反映不賺錢,微利保本的必定是少數,而且基本是占了“時間差”的優勢。豬價沒有下降的時候,有些達到出欄標準的育肥豬及時脫手,實屬“僥幸贏利”。然而,生產是基礎,發展是硬道理。此種不正常市場現象如果繼續延續下去,我國的生豬生產形勢不容樂觀,相關部門必須審時度勢,加以引導和調控。
據調查統計資料顯示,今年4月份,我國生豬存欄為4.36億頭,較上月下降1.2%,較去年同期下降4.15%;我國能繁母豬存欄下滑至4760萬頭,較上月下降1.65%,較去年同期下降3.29%。僅從這個數字看,并不是好兆頭。有關部門分析說,雖然生豬養殖效益持續虧損,散養戶和部分小規模養殖戶經受不住風險逐漸退出,生豬存欄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國養豬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大的飼料、屠宰加工企業進入生豬養殖領域或擴大生產規模,生豬整體供給能力依舊較強。預計2010年年底我國生豬存欄達4.72億頭,較2009年上漲0.58%;2010年我國能繁母豬存欄將下降至4910萬頭,較2009年下降2%。筆者認為,這個分析從廣義角度上來講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但筆者的不同看法是,生豬存欄數量的減少,特別是母豬數量的減少,就意味著生產貨源減少和市場供給量的減少,這樣會直接影響進口量和存儲量。還是應該持積極、謹慎的態度為好。
目前,生豬生產面臨的嚴重困境,對持續穩步發展畜牧業、緩解“三農”問題是一個“直面沖擊”和“嚴峻挑戰”,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因為生豬生產歷來是整個肉食品生產中的“王牌”,農民歷來把養豬業視為增收致富的傳統產業。隨著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肉食品需求量和質量同步提高,加之現代農業的發展,使生豬生產正向規模養殖發展,生豬的產值在整個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凸顯。在可觀的效益驅動下,農民養豬積極性比較高漲和穩定,不論在農村或在郊區,我們時常聽到農民樂滔滔地描述說:“手中有豬心不慌,腳踏實地喜洋洋,一年四季不缺肉,生產生活有勁頭。”
而今年生豬產銷形勢出現了“冰冷期”。如何讓生豬生產盡快迎來“春暖花開”的局面,使城鄉市場回歸“自然面孔”,我們必須順應市場規律,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加以正確引導,建立健全強有力的調控機制,保持市場的健康發育和正常運轉。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要盡快啟動出臺生豬生產專項“扶持基金”和“價格補貼”。根據養豬規模和存欄、出欄數量,對成本虧損部分,給予適當補助。今年以來,我國粳米、玉米等糧食品種,大蒜、蔬菜、綠豆等農副產品,以及三七等中藥材價格上漲較多,給人民群眾尤其是城鄉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帶來了較大影響。國家提出向城鄉低收入群體發放臨時價格補貼,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城鄉低收入群體的關懷。借此機會,也應該把養豬虧損納入補貼范圍。各級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從地方財政拿出一點,充分體現黨和政府的關懷,*限度地保護和刺激養豬生產,讓農民看到溫暖、得到實惠,腳踏實地安心生產,對今后生產的發展抱有堅定信心。不能讓“高成本養殖、低價格出賣”形成“惡性循環”,挫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要積極引導農民提高駕馭市場的能力,尤其是抵御風險的能力。把握市場供求變化信息,鼓勵農民講求科學飼養,積極創造條件,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進行標準化生產和規范化管理,同時,要特別謹防和打擊“虛假信息”誤導生產、破壞生產現象的發生。教育農民樹立“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效益“的新型理念,不可因市場一時出現波動,而影響農民養豬生產的積極性。對那些違法壓價、坑農、害農行為,或肆意哄抬物價、造成市場秩序混亂的要依法懲處。
要大力搞好生豬的產銷協調工作,開辟“綠色通道”。要充分發揮養豬協會和民間經濟組織作用,建立健全服務體系,把生豬產、供、銷、儲、運納入科學管理,拓寬流通渠道,防止出現“賣豬難”的問題。有關部門要通力協作,大力開辟生豬“綠色通道”,實行嚴格盤查,對過往的運豬、運肉車輛,要認真進行檢查和檢疫,防止“病豬”和“變質肉”流入城鄉市場,確保人民群眾食用安全。尤其是夏季,更要提高警惕。
要把防疫滅病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最近,筆者深入農村搞調研時,問到幾個生豬和肉雞飼養大戶為什么洗手不干了?他們都說就怕“豬瘟”和“雞瘟”,一生病就要“敗家”,這是農民最擔心、最頭疼的問題。而農民又缺乏防疫滅病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因此,農業、畜牧、獸醫及衛生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技術人員,要經常深入農村和現場,講解和傳授疫情防疫知識,尤其是對那些“常見病”要提早預防;對那些危害系數較高的“突發性”傳染病,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力爭讓農民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千方百計解除農民生產上的后顧之憂。
總之,市場是千變萬化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和愿望轉移的。豬價低迷、回升遲緩,這是與其他農產品比較而言的,不可能“雷打不動”,總是一副“冷面孔”。我們相信,只要我們順應市場規律,把握生產規律,堅持科學發展,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就會“柳暗花明、曙光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