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6/17 14:52:00 來源: 臨海新聞網 閱讀數:
根據資料顯示,2010年第一季度我國生豬價格一路下滑,由年初12.14元/公斤下跌至9元/公斤,跌幅達25.86%,去年同期下跌幅度為16.35%。而豬糧比價連續9周低于6∶1的盈虧平衡點。4月和5月,國家根據《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啟動了3次中央凍肉收儲,以穩定生豬市場價格。面對低迷的市場形勢,我們要認真研究和分析養豬生產市場發展規律,采取積極措施,制定相應對策,促進全市養豬業健康平穩發展。
一、2010年第一季度我市生豬市場行情回顧
1.生豬市場價格下跌嚴重。
受全國生豬價格下跌影響,1至3月份,我市生豬價格一路滑坡。據市場調查,收購價從12元/公斤滑跌至10元/公斤,跌幅16.67%,仔豬價格從15元/公斤滑至13元/公斤,跌幅13.33%,
2. 鮮豬肉價格隨著生豬價格的下跌而下跌。
一季度我市豬肉批發價從17元/公斤跌至15元/公斤,跌幅11.76%,豬肉零售價從20元/公斤跌至17元/公斤,跌幅達15.00%。鮮豬肉價格是反映市場活躍度的主要指標,鮮豬肉價格的快速回落,從側面反映當前終端消費市場疲軟。
3.豬糧比低于盈虧平衡點、養殖戶虧損面不斷擴大。
據我市監測點數據匯總與典型調查表明,全市生豬養殖場戶1月份出欄1頭100公斤的肥豬基本上能夠盈利100多元;2月份絕大多數場戶盈虧基本持平,其中有15%左右的場戶虧損;3月份以來,幾乎所有的養豬場戶均進入虧損區域,進入4月份,養殖場戶虧損進一步加劇,平均每出欄1頭100公斤的肥豬規模場戶虧損100至150元,散養戶則虧損200元以上。同時,豬糧比價在連續近6周維持低于5.5∶1黃色預警區域的基礎上,4月5日開始跌入5.0:1的紅色預警區間,4月8日進一步跌至4.86∶1。
二、豬價格走勢原因分析
今年的生豬價格出現持續走低的態勢,總體在預期之中,但與往年*的不同,一是活豬價格沒有一個因春節的消費拉動而出現走高現象,反而持續下滑,且幅度大、下跌時間前移;二是仔豬價格一般在節后因大量補欄而會出現的小幅上揚,今年也同時提前至春節前開始。分析原因,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一是生豬總體供應充裕。一季度全省累計出欄肉豬644.16萬頭,比上年同期增加32.95萬頭,同時,外省生豬調入量也在增加。據全省動物疫病公路檢查站統計,一季度,全省生豬調入量(含過境)為127.9萬頭,比去年同期的97.6萬頭增加了30.3萬頭,生豬供給充足。
二是母豬存欄結構調整,豬價下行壓力大。據業務統計,一季度我市生豬總存欄18.05萬頭,同比增5.19%,其中母豬存欄1.98萬頭,同比增加7.03%。生豬出欄5.8萬頭,同比增7.41%,且能繁母豬存欄結構中,1至4胎的能繁母豬比重較大,總體產能增加。商品價格是調節資源配置的方向,促進供給與需求保持平衡,如今豬肉價格下滑,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由于生豬供給量短期內相對過剩所致。
三是國家宏觀政策調整與季節性消費進一步減弱。從去年底開始至春節前,國家集中安排儲備豬肉出庫并投放市場,造成階段性供過于求的局面,是春節前出現生豬價格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同時,往年春節過后,一般都是消費淡季,而今年春節較去年遲,2月4日立春,立春后居民灌制香腸等豬肉制品的消費量劇減,導致今年豬價下跌時間比預計提早。據浙江省肉類協會統計,今年2月份共屠宰生豬234569頭,環比下降25.90%;另據我省大型屠宰加工企業浙江青蓮食品有限公司統計,1月初日均屠宰肉豬4600頭,2月底日均屠宰不足2000頭,下跌幅度達56%。
四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拋售現象。今年1月初開始,周邊地區陸續出現疫情,尤其是農業部在3月初公布了廣東部分地區的生豬疫情,造成了大范圍的恐慌心理,再加上養殖場戶對后市豬價下跌的預期,絕大多數豬場(包括規模豬場)利用春節前生豬價格還略有利潤的機會,均提早集中出欄肉豬,進一步加大了供需失衡的矛盾,加劇了豬價的提前持續下滑。
三、后期市場預測
從市場調查來看,中央凍肉收儲啟動,我市4月份生豬價格也有所回升,但是總體力度不大。由于飼料價格不斷上漲,生豬總體供應充裕,母豬存欄結構調整,多種因素導致養殖戶對生豬價格判斷不準。豬價高,吸引更多人入市,供應量增多并導致價格下跌;隨著豬價下跌,散養戶宰殺能繁母豬,甚至退出行業,導致供應量減少,繼而生豬價格回升,生豬供需平衡難以得到有效調控,行業始終處于顯著的波動周期之中。
四、我市在穩定生豬生產方面采取的措施
目前,生豬市場出現一些波動,豬價下滑,養豬虧本,部分養豬戶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有些人甚至已經釜底抽薪,生豬市場可能又要出現大起大落的折磨,在全市養殖戶叫苦不斷的形勢面前,作為主管業務部門,一方面要積極應對,尋求策略,破解難題。堅持“糧豬安天下”的理念,為養殖戶排憂解難,引導他們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從技術層面指導養豬戶,為養豬增加效益,內部挖潛力,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為全市生豬穩定,保障供給盡心盡力。
1.落實扶持生豬生產政策措施。圍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這一載體,推動落實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良種補貼、能繁母豬保險和生豬疫病防控支持等生豬生產扶持政策,繼續實施溫臺麗生態豬場建設項目,進一步推進畜牧業“上山下島”發展戰略,優化生豬生產區域布局,并加大對生豬產業扶持力度,充分調動農民發展生豬生產的積極性。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加大對生豬生產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增強生豬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2.進一步強化生豬疫病防控。越是在豬價下滑時候就越要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越是在養殖效益低迷甚至虧損的時候,就越要重視畜產品質量安全。強調各地要針對今年以來因氣候因素影響,特別是對散養戶和中小規模戶疫病防控壓力大等實際情況,切實加強疫情監測,切實加強春季動物疫病防控,落實動物防疫責任制,抓好集中免疫,加強對疫苗質量監督管理,加大疫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力度,嚴格疫情報告和疫情舉報核查制度,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消除隱患。認真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一旦發生疫情,立即啟動預案,果斷處置疫情,堅決防止擴散蔓延。
3.加強養殖環節日常管理指導工作。不論在生豬行情處于低迷期或者高峰期,養殖戶都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豬場的管理和生產中,不忽視任何細微的環節。一是抓環境衛生。場區要15天消毒一次,圈舍要每周消毒一次,糞便和病死豬要無害化處理;冬季豬舍要保暖,夏季豬舍要防暑;豬舍通風要合理,干濕度要適中。二是抓免疫接種。動物免疫接種是預防各種動物傳染病所采取的綜合性防治措施中十分關鍵的環節。因此,應加強各種疫病的程序化免疫接種工作。三是抓成本控制。依靠加強飼養管理降低成本。為生豬生長創造適宜的環境,減少各環節浪費,合理改變飼料配方等。采取先進技術降低養殖成本。如采用豬人工授精,可以減少種公豬飼養量,降低種豬飼養成本。采用生態發酵床養豬技術,降低養殖成本。
4.合理規避市場風險。目前處于市場低迷期,要注意調整豬群結構,控制豬群規模,及時淘汰發病豬只,提高母豬產能,保持良好生產力和足夠的競爭力。在疫情復雜的形勢下,采用自繁自養的經營模式,是養殖戶應該堅持的重要理念。自繁自養能合理控制生產規模,通過給母豬注射疫苗、產生較多母源抗體,提高仔豬的成活率,避免外購仔豬帶來疾病并禍及健康豬群的隱患,可以降低養殖成本、減少資金投入,增強抗風險能力。同時要密切關注周邊地區的疫病發展形勢及飼料、生豬市場信息等行情變化,適時調節存欄結構,在當前不太樂觀的市場形勢下,可以適當縮減養殖規模以規避風險。
5.建立生豬產業發展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大生豬品種改良力度。加快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大生豬品種改良力度,培育適合我市的優質商品瘦肉豬新品種。二是實行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綠色、無公害豬肉產品,是市場的需要、養豬生產發展的方向。只有按照標準化生產,才能不斷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使生產出的生豬及其產品符合無公害的要求,適應市場需要,滿足人們需求。三是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要繼續堅持檢測、預防、控制并舉,完善疫情監測、疫情報告和疫情處置體系,確保生豬生產健康發展和產品質量安全。四是大力推進生豬產業化經營。樹立現代養豬業發展理念,跳出只注重抓生產的傳統模式,加快生豬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大力推進生豬產業化經營,實現生產、加工、供應、銷售一條龍體系。
根據資料顯示,2010年第一季度我國生豬價格一路下滑,由年初12.14元/公斤下跌至9元/公斤,跌幅達25.86%,去年同期下跌幅度為16.35%。而豬糧比價連續9周低于6∶1的盈虧平衡點。4月和5月,國家根據《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啟動了3次中央凍肉收儲,以穩定生豬市場價格。面對低迷的市場形勢,我們要認真研究和分析養豬生產市場發展規律,采取積極措施,制定相應對策,促進全市養豬業健康平穩發展。
一、2010年第一季度我市生豬市場行情回顧
1.生豬市場價格下跌嚴重。
受全國生豬價格下跌影響,1至3月份,我市生豬價格一路滑坡。據市場調查,收購價從12元/公斤滑跌至10元/公斤,跌幅16.67%,仔豬價格從15元/公斤滑至13元/公斤,跌幅13.33%,
2. 鮮豬肉價格隨著生豬價格的下跌而下跌。
一季度我市豬肉批發價從17元/公斤跌至15元/公斤,跌幅11.76%,豬肉零售價從20元/公斤跌至17元/公斤,跌幅達15.00%。鮮豬肉價格是反映市場活躍度的主要指標,鮮豬肉價格的快速回落,從側面反映當前終端消費市場疲軟。
3.豬糧比低于盈虧平衡點、養殖戶虧損面不斷擴大。
據我市監測點數據匯總與典型調查表明,全市生豬養殖場戶1月份出欄1頭100公斤的肥豬基本上能夠盈利100多元;2月份絕大多數場戶盈虧基本持平,其中有15%左右的場戶虧損;3月份以來,幾乎所有的養豬場戶均進入虧損區域,進入4月份,養殖場戶虧損進一步加劇,平均每出欄1頭100公斤的肥豬規模場戶虧損100至150元,散養戶則虧損200元以上。同時,豬糧比價在連續近6周維持低于5.5∶1黃色預警區域的基礎上,4月5日開始跌入5.0:1的紅色預警區間,4月8日進一步跌至4.86∶1。
二、豬價格走勢原因分析
今年的生豬價格出現持續走低的態勢,總體在預期之中,但與往年*的不同,一是活豬價格沒有一個因春節的消費拉動而出現走高現象,反而持續下滑,且幅度大、下跌時間前移;二是仔豬價格一般在節后因大量補欄而會出現的小幅上揚,今年也同時提前至春節前開始。分析原因,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一是生豬總體供應充裕。一季度全省累計出欄肉豬644.16萬頭,比上年同期增加32.95萬頭,同時,外省生豬調入量也在增加。據全省動物疫病公路檢查站統計,一季度,全省生豬調入量(含過境)為127.9萬頭,比去年同期的97.6萬頭增加了30.3萬頭,生豬供給充足。
二是母豬存欄結構調整,豬價下行壓力大。據業務統計,一季度我市生豬總存欄18.05萬頭,同比增5.19%,其中母豬存欄1.98萬頭,同比增加7.03%。生豬出欄5.8萬頭,同比增7.41%,且能繁母豬存欄結構中,1至4胎的能繁母豬比重較大,總體產能增加。商品價格是調節資源配置的方向,促進供給與需求保持平衡,如今豬肉價格下滑,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由于生豬供給量短期內相對過剩所致。
三是國家宏觀政策調整與季節性消費進一步減弱。從去年底開始至春節前,國家集中安排儲備豬肉出庫并投放市場,造成階段性供過于求的局面,是春節前出現生豬價格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同時,往年春節過后,一般都是消費淡季,而今年春節較去年遲,2月4日立春,立春后居民灌制香腸等豬肉制品的消費量劇減,導致今年豬價下跌時間比預計提早。據浙江省肉類協會統計,今年2月份共屠宰生豬234569頭,環比下降25.90%;另據我省大型屠宰加工企業浙江青蓮食品有限公司統計,1月初日均屠宰肉豬4600頭,2月底日均屠宰不足2000頭,下跌幅度達56%。
四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拋售現象。今年1月初開始,周邊地區陸續出現疫情,尤其是農業部在3月初公布了廣東部分地區的生豬疫情,造成了大范圍的恐慌心理,再加上養殖場戶對后市豬價下跌的預期,絕大多數豬場(包括規模豬場)利用春節前生豬價格還略有利潤的機會,均提早集中出欄肉豬,進一步加大了供需失衡的矛盾,加劇了豬價的提前持續下滑。
三、后期市場預測
從市場調查來看,中央凍肉收儲啟動,我市4月份生豬價格也有所回升,但是總體力度不大。由于飼料價格不斷上漲,生豬總體供應充裕,母豬存欄結構調整,多種因素導致養殖戶對生豬價格判斷不準。豬價高,吸引更多人入市,供應量增多并導致價格下跌;隨著豬價下跌,散養戶宰殺能繁母豬,甚至退出行業,導致供應量減少,繼而生豬價格回升,生豬供需平衡難以得到有效調控,行業始終處于顯著的波動周期之中。
四、我市在穩定生豬生產方面采取的措施
目前,生豬市場出現一些波動,豬價下滑,養豬虧本,部分養豬戶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有些人甚至已經釜底抽薪,生豬市場可能又要出現大起大落的折磨,在全市養殖戶叫苦不斷的形勢面前,作為主管業務部門,一方面要積極應對,尋求策略,破解難題。堅持“糧豬安天下”的理念,為養殖戶排憂解難,引導他們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從技術層面指導養豬戶,為養豬增加效益,內部挖潛力,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為全市生豬穩定,保障供給盡心盡力。
1.落實扶持生豬生產政策措施。圍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這一載體,推動落實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良種補貼、能繁母豬保險和生豬疫病防控支持等生豬生產扶持政策,繼續實施溫臺麗生態豬場建設項目,進一步推進畜牧業“上山下島”發展戰略,優化生豬生產區域布局,并加大對生豬產業扶持力度,充分調動農民發展生豬生產的積極性。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加大對生豬生產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增強生豬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2.進一步強化生豬疫病防控。越是在豬價下滑時候就越要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越是在養殖效益低迷甚至虧損的時候,就越要重視畜產品質量安全。強調各地要針對今年以來因氣候因素影響,特別是對散養戶和中小規模戶疫病防控壓力大等實際情況,切實加強疫情監測,切實加強春季動物疫病防控,落實動物防疫責任制,抓好集中免疫,加強對疫苗質量監督管理,加大疫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力度,嚴格疫情報告和疫情舉報核查制度,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消除隱患。認真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一旦發生疫情,立即啟動預案,果斷處置疫情,堅決防止擴散蔓延。
3.加強養殖環節日常管理指導工作。不論在生豬行情處于低迷期或者高峰期,養殖戶都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豬場的管理和生產中,不忽視任何細微的環節。一是抓環境衛生。場區要15天消毒一次,圈舍要每周消毒一次,糞便和病死豬要無害化處理;冬季豬舍要保暖,夏季豬舍要防暑;豬舍通風要合理,干濕度要適中。二是抓免疫接種。動物免疫接種是預防各種動物傳染病所采取的綜合性防治措施中十分關鍵的環節。因此,應加強各種疫病的程序化免疫接種工作。三是抓成本控制。依靠加強飼養管理降低成本。為生豬生長創造適宜的環境,減少各環節浪費,合理改變飼料配方等。采取先進技術降低養殖成本。如采用豬人工授精,可以減少種公豬飼養量,降低種豬飼養成本。采用生態發酵床養豬技術,降低養殖成本。
4.合理規避市場風險。目前處于市場低迷期,要注意調整豬群結構,控制豬群規模,及時淘汰發病豬只,提高母豬產能,保持良好生產力和足夠的競爭力。在疫情復雜的形勢下,采用自繁自養的經營模式,是養殖戶應該堅持的重要理念。自繁自養能合理控制生產規模,通過給母豬注射疫苗、產生較多母源抗體,提高仔豬的成活率,避免外購仔豬帶來疾病并禍及健康豬群的隱患,可以降低養殖成本、減少資金投入,增強抗風險能力。同時要密切關注周邊地區的疫病發展形勢及飼料、生豬市場信息等行情變化,適時調節存欄結構,在當前不太樂觀的市場形勢下,可以適當縮減養殖規模以規避風險。
5.建立生豬產業發展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大生豬品種改良力度。加快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大生豬品種改良力度,培育適合我市的優質商品瘦肉豬新品種。二是實行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綠色、無公害豬肉產品,是市場的需要、養豬生產發展的方向。只有按照標準化生產,才能不斷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使生產出的生豬及其產品符合無公害的要求,適應市場需要,滿足人們需求。三是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要繼續堅持檢測、預防、控制并舉,完善疫情監測、疫情報告和疫情處置體系,確保生豬生產健康發展和產品質量安全。四是大力推進生豬產業化經營。樹立現代養豬業發展理念,跳出只注重抓生產的傳統模式,加快生豬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大力推進生豬產業化經營,實現生產、加工、供應、銷售一條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