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6/18 15:10:00 來源:大眾日報 閱讀數:
濱州市濱城區三河湖鎮高廟村是養豬專業村, 2009年發生的豬病和豬價大跌讓該村的養豬業跌入低谷。村民希望通過建養殖小區實現規范化養殖來規避風險。讓他們不解的是,盡管從2008 年農行和信用社就到村里大力宣傳國家新出臺的小額信用貸款政策,并為72戶發放了信用貸款卡,但至今全村沒見到一分錢的小額信用貸款資金,建養殖小區的愿望依然遙遙無期。
高廟村有 126 戶人家、 468口人,村里的角角落落都蓋滿了豬圈,只是由于年前的豬病和豬價大跌,現在豬圈里的豬仔少了許多。6月14 日,村支書高希和向記者介紹說,全村年前有78家養豬專業戶,肥豬的存欄量最高曾超過4000頭,后來有許多養殖戶都空了圈。
盡管如此,村民養豬的熱情和信心并沒喪失。該村養豬專業戶的領頭人高希軍去年損失了10 多萬元,大小豬加在一塊死了將近 200頭,這兩天他又從河北一大型養豬場買進 20 頭母豬仔和 50 多頭育肥豬仔。高希軍說,養豬行業雖然市場有波動,也面臨疫病沖擊,但總的來說還是賺錢的,“只要養好了,只是掙多掙少的問題。”
據了解,高廟村雖然家家戶戶都養豬,但規模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既有一年出欄四五百頭的規模大戶,也有一年出欄百頭左右的散戶,豬舍零零散散分布在村里的角角落落,人畜間雜居在一起,一家的豬有了病,往往會很快在村里傳染開。
“制約村里養豬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是沒有形成規?;蜆藴驶B殖。”高希軍說,“如果把成規模的養豬大戶集中到養殖小區,進行規?;B殖和標準化管理,可以有效規避疾病和市場風險,也可以優化村里的生活環境。”
實行規模化養殖,這個村曾努力過。2008年秋濱城區大力發展“南兔北禽”工程,區農行也到村里大力宣傳國家新出臺的小額信用貸款政策,并為72 戶發放了信用貸款卡。此后,農村信用社也到村里來宣傳惠農政策。有了銀行的支持,高廟村群眾建小區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他們在距村子2 里路的鹽堿地里規劃了占地50 多畝的養殖小區,投資10 多萬元通水、通路、通電,實現“三通”。但直到現在,養殖小區也沒有建起來。
說起小區建設擱淺的原因,村民們坦言是資金問題。“建設一個標準化豬舍至少得需要3萬塊錢,貸款下不來,把豬仔搬進養殖小區實行規?;B殖也就成了一句空話。”高希和說,為資金的事他沒少跑腿,但都沒成功。
為何農行給村里發了信用貸款卡,村民貸款還如此困難?記者就此采訪了濱城區農行和農村信用社的有關負責人。
濱城區農行的負責人說,當時,濱城區實施“突破堡集”發展戰略,農行作為幫扶單位也參與了,“我們主要是提供資金支持,但實際工作中卻不能不考慮成本、利潤和投資風險。雖然給72 戶辦理了小額信用貸款卡,但還得一戶一戶進行信用考察,即便通過了考察,一戶的貸款額也不會超過5萬元,就算 72 戶都貸款,總金額也不過才 300 萬元,這還不一定沒投資風險。而一個有規模的信用養殖企業至少也需要 200 萬元的貸款,無論是從運營成本、企業利潤,還是從投資風險來看,銀行當然更愿意貸給有信用的規模養殖企業。此外,當時正巧碰上銀行外貸資金吃緊,這件事也便不了了之了。”
信用社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信用社對農戶的小額信用貸款政策一直是敞開的,但具體到每個村和每個戶情況就不一樣了。在農戶貸款業務中,他們一般是采取“公司+農戶”、“ 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農戶”、“信用村+農戶”等多種服務模式,但上述條件都不具備的話,他們也很難為農戶提供服務。“ 農信社作為獨立企業不能不考慮投資風險。”
直到現在,高廟村村民還在希望能貸下款、把養殖小區辦起來。“國家在小額貸款方面出臺了不少惠農政策,銀行也成天喊著為三農服務,為啥落實起來就這么難呢?” 采訪中,不少村民都疑惑:“誰能夠給渴望發家致富的農民解決一點實際問題,我們的信用難道就不值 3 萬塊錢?”
濱州市濱城區三河湖鎮高廟村是養豬專業村, 2009年發生的豬病和豬價大跌讓該村的養豬業跌入低谷。村民希望通過建養殖小區實現規范化養殖來規避風險。讓他們不解的是,盡管從2008 年農行和信用社就到村里大力宣傳國家新出臺的小額信用貸款政策,并為72戶發放了信用貸款卡,但至今全村沒見到一分錢的小額信用貸款資金,建養殖小區的愿望依然遙遙無期。
高廟村有 126 戶人家、 468口人,村里的角角落落都蓋滿了豬圈,只是由于年前的豬病和豬價大跌,現在豬圈里的豬仔少了許多。6月14 日,村支書高希和向記者介紹說,全村年前有78家養豬專業戶,肥豬的存欄量最高曾超過4000頭,后來有許多養殖戶都空了圈。
盡管如此,村民養豬的熱情和信心并沒喪失。該村養豬專業戶的領頭人高希軍去年損失了10 多萬元,大小豬加在一塊死了將近 200頭,這兩天他又從河北一大型養豬場買進 20 頭母豬仔和 50 多頭育肥豬仔。高希軍說,養豬行業雖然市場有波動,也面臨疫病沖擊,但總的來說還是賺錢的,“只要養好了,只是掙多掙少的問題。”
據了解,高廟村雖然家家戶戶都養豬,但規模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既有一年出欄四五百頭的規模大戶,也有一年出欄百頭左右的散戶,豬舍零零散散分布在村里的角角落落,人畜間雜居在一起,一家的豬有了病,往往會很快在村里傳染開。
“制約村里養豬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是沒有形成規模化和標準化養殖。”高希軍說,“如果把成規模的養豬大戶集中到養殖小區,進行規?;B殖和標準化管理,可以有效規避疾病和市場風險,也可以優化村里的生活環境。”
實行規模化養殖,這個村曾努力過。2008年秋濱城區大力發展“南兔北禽”工程,區農行也到村里大力宣傳國家新出臺的小額信用貸款政策,并為72 戶發放了信用貸款卡。此后,農村信用社也到村里來宣傳惠農政策。有了銀行的支持,高廟村群眾建小區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他們在距村子2 里路的鹽堿地里規劃了占地50 多畝的養殖小區,投資10 多萬元通水、通路、通電,實現“三通”。但直到現在,養殖小區也沒有建起來。
說起小區建設擱淺的原因,村民們坦言是資金問題。“建設一個標準化豬舍至少得需要3萬塊錢,貸款下不來,把豬仔搬進養殖小區實行規?;B殖也就成了一句空話。”高希和說,為資金的事他沒少跑腿,但都沒成功。
為何農行給村里發了信用貸款卡,村民貸款還如此困難?記者就此采訪了濱城區農行和農村信用社的有關負責人。
濱城區農行的負責人說,當時,濱城區實施“突破堡集”發展戰略,農行作為幫扶單位也參與了,“我們主要是提供資金支持,但實際工作中卻不能不考慮成本、利潤和投資風險。雖然給72 戶辦理了小額信用貸款卡,但還得一戶一戶進行信用考察,即便通過了考察,一戶的貸款額也不會超過5萬元,就算 72 戶都貸款,總金額也不過才 300 萬元,這還不一定沒投資風險。而一個有規模的信用養殖企業至少也需要 200 萬元的貸款,無論是從運營成本、企業利潤,還是從投資風險來看,銀行當然更愿意貸給有信用的規模養殖企業。此外,當時正巧碰上銀行外貸資金吃緊,這件事也便不了了之了。”
信用社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信用社對農戶的小額信用貸款政策一直是敞開的,但具體到每個村和每個戶情況就不一樣了。在農戶貸款業務中,他們一般是采取“公司+農戶”、“ 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農戶”、“信用村+農戶”等多種服務模式,但上述條件都不具備的話,他們也很難為農戶提供服務。“ 農信社作為獨立企業不能不考慮投資風險。”
直到現在,高廟村村民還在希望能貸下款、把養殖小區辦起來。“國家在小額貸款方面出臺了不少惠農政策,銀行也成天喊著為三農服務,為啥落實起來就這么難呢?” 采訪中,不少村民都疑惑:“誰能夠給渴望發家致富的農民解決一點實際問題,我們的信用難道就不值 3 萬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