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6/28 11:17:00 來源:農博網 閱讀數:
養豬又賠了!春節過后,生豬價格一路下跌,3月份繼續下行。加上玉米價格上漲,養殖效益面臨雙重擠壓,生豬養殖戶虧損面持續擴大。
“豬無半年貴”,2007年肉價暴漲時,連國際著名投行高盛都傳出打算養豬的消息。然而幾番風雨幾番晴,3年來,肉價大起大落,重復印證著經濟學上的“蛛網現象”——農產品從最初投入生產到成品上市需要一定周期。行情好時,養豬戶一窩蜂地補欄,導致供應量快速增加,價格下跌。深度虧損一定時間后,又大量淘汰母豬,致使生豬供應量快速下降,價格上漲。如此漲漲跌跌,農民基本上處于小賺大虧的怪圈中。
面對“蛛網”,我們在出臺生豬市場調控措施時,必須考慮政策的時滯問題,在供求平衡、養豬周期和政策意圖之間尋求最好的結合點,從而對肉價漲跌因勢利導。2007年肉價暴漲、豬肉市場供給嚴重不足時,政府接連出臺財政補貼、保險保費補貼等措施,對于鼓勵養殖、平抑價格、確保供應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應看到,當時養殖戶已經敏感地把握住市場脈搏,紛紛補欄;而相關一些政策在解決即期問題的同時,無意間助推了下個周期的供大于求、肉價下跌。原本用于平抑周期波動的政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價格波動。
肉價漲跌之所以令有關部門“敏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肉價占CPI的權重高達9%。有句話叫“通脹不通脹,豬說了算”,肉價快速上漲會拉升CPI,加大通脹壓力。而事實上,豬肉價格一定幅度的上漲,并不會影響大多數城市家庭的豬肉消費,反而能大大提高農村生豬養殖戶的收入。這不正體現了“增加農民收入、城市反哺農村”嗎?而對于城市困難家庭,可以增加“豬肉消費補貼”。把財政的錢花在刀刃上,而非“一刀切”地用來干預生豬養殖,似乎更為妥當。
市場風險要靠市場手段來化解,平抑肉價波動,關鍵在于解決市場供給的時滯問題。不妨完善國家豬肉儲備體系,在市場供給不足時能及時補充。不妨嘗試推出生豬期貨交易,建立能規避價格波動風險、鎖定預期成本的套期保值機制。在歐美,期貨交易已成為農業產業發現價格、規避風險的“常規手段”。僅美國畜禽期貨市場就有瘦肉豬、冷凍豬腩、活牛、飼牛等多個期貨品種。生豬期貨可使廣大養豬戶通過了解未來價格走勢,甚至“先賣后養”來規避風險,減少養殖的盲目性,同時為政府調節生豬市場提供一個比較有效的價格信號。還不妨鼓勵大規模產業化養殖,或者發展“公司+農戶”模式,淘汰個體養豬,促進養殖產業集約度提高和產品質量監控,并增強養殖方和需求方的信息對稱。
據說,“IT養豬第一人”丁磊養的豬今年將出欄上市,但愿能賣個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