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7/19 14:15:00 來源:中國規模化養豬服務網 閱讀數:
編者按:經常會接到豬場老板這樣的詢問:“有沒有好的場長介紹?”行業公認,好的豬場管理人員難找。其實不單是豬場管理人員,包括飼養員在內,當前不少豬場受到各種用人問題的困擾。筆者有25年大型規模化豬場管理經驗,是廣東溫氏集團規模化豬場生產管理模式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本文作者簡單而直接地剖析了當前規模化豬場的人力資源問題。
一、從人員的現狀
1.養豬從業人員主要來源
目前在中國,養豬從業人員主要來源于農村,少數來源中小城市。隨著規模化養豬的快速發展,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比例在不斷提高。規模化養豬的老板多數是在改革開放中發達起來的,來源于不同的行業,絕大多數人是養豬外行,真正是從養豬散戶、專業戶、小豬場發展而來的占少數。
2.場長人才缺乏
中國規模化養豬從業人員中,最缺乏的是真正懂得正規化管理的規模化豬場管理人才。許多養豬場或企業搞大后,由于生產管理者不能適應規模化養豬的需要,導致豬場管理混亂、生產成績低下、豬病不斷、經營虧損甚至倒閉。
3.專業畢業生比例偏低
規模化養豬場要招聘一定比例的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在生產崗位上起帶頭作用。要讓他們在生產線崗位上豐富實踐經驗,發揮積極作用,做好后備人才的儲備。
4.薪酬有待提高,留住人才
要留住人才。許多規模化養豬場或企業的員工薪酬待遇有待提高。剛畢業的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剛到養豬場時,可以做1-2年飼養員,然后是技術員、班組長(或車間主任),那么2-3年后,如果沒有再大的發展空間(副廠長、場長),他們多數要離開或被挖走,除非你給他的薪酬待遇很理想。
目前國內規模化養豬場(企業)薪酬待遇普遍低,留不住人才。也有幾個養豬龍頭企業做的比較好,普通員工及管理人員薪酬待遇比較合理。目前,一般地說:規模化養豬飼養員月工資1000-1500元,班組長月工資1500-2000元,生產場長、場長月工資3000-10000元,而類似養豬龍頭企業養豬事業部總經理崗位的年薪要10-50萬元,這樣才能留住人才。
二、從業人員合理結構
1.規模化豬場人員定編 以一個萬頭規模化豬場為例,生產線16人,管理4人,后勤6人,合計24人。
生產線:配種妊娠組4人(含組長),分娩保育組6人(含組長),生長育肥組6人(含組長);
管理:豬場場長1人,生產線主管1人,后勤主管1人,會計出納1人;
后勤人員:一般按實際崗位需要設置人數如司機、維修工、保安文衛、炊事員、勤雜工、夜班各一人。
2.管理人員 管理人員必須是相關專業大學畢業的,尤其是豬場場長及生產線主管最好是畜牧獸醫大專以上畢業的,同時是有豐富的規模化豬場管理經驗的人。他們既是管理者,也是畜牧師、獸醫師。
3.生產線人員 生產線飼養員要求高中以上畢業,三分之一以上畜牧獸醫中專或大專以上畢業。班組長畜牧獸醫大專以上,同時要有1年以上規模化豬場工作經驗。
4.后勤人員 具有相關崗位工作經驗或能力。
三、從業人員薄弱環節
1.沒有正規化豬場實踐經驗
多數規模化豬場員工沒有正規化豬場實踐經驗。養過豬并不等于懂得規模化養豬;在豬場工作過,也不等于懂得規模化養豬;在豬場工作過,也不等于懂得規模化養豬。多數豬場管理不規范,在這樣的豬場工作過,還不如新畢業生。
2.缺乏正規培訓。
多數規模化豬場員工沒有經過正規化培訓。如果有一個內行場長,而這個場長又善于做培訓,就是最理想了!否則的化,就要請外來專家進行培訓。
3.待遇低、跳槽頻繁
許多規模化豬場老板觀念落后,小農經濟思想嚴重。近些年物價翻番上漲,而多數規模化豬場員工的工資待遇卻停留在幾年前的水平,老板開明些的豬場工資待遇漲幅也不高。尤其是骨干員工、生產場長,受到外部工資待遇的誘惑,頻繁跳槽。近些年,許多有規模化豬場管理經驗的人才流動到飼料、動保等養豬相關行業,就很有說服力,因這些行業薪酬待遇相對較高,工作也不象豬場那么辛苦。
四、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
1.市場問題 豬價波動大,飼料價格上漲、環保壓力增大等等,是目前規模化養豬面臨的嚴峻問題,這需要社會及政府的廣泛支持。政府的一些調控、優惠政策至關重要。
2.模式問題 規模化養豬如何搞?規模化豬場如何管理?這需要探討并推廣一整套規模化豬場成功的管理模式。培訓機構及養豬專家要多做這方面的工作,為規模化豬場解決根本問題。
3.人才問題 除了規模化豬場成功管理模式外,規模化養豬人才問題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多數規模化豬場都是靠從成功企業挖人來解決,這就需要管理者善于利用社會上的人力資源。養豬企業(場)間也要互相支持、互相交流,規模化豬場老板要想方設法地獲取成功企業(豬場)的人才支持。要搞好一個規模化豬場,首先要有一個稱職的真正懂得規模化豬場管理的場長。
4.豬病問題 豬病復雜、疫情不斷,是近幾年制約養豬業發展的重要瓶頸。規模化豬場或養豬企業要爭取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的支持,國內發展順利的幾個著名養豬龍頭企業無不依靠一些有實力的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主要是從他們那里獲取技術上、人才上、實驗室等方面上的支持。
另外,獲取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養豬專家的支持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