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7/22 15:12:00 來源:食品商務網 閱讀數:
豬料市場 誰主沉浮
廣東省豬料企業生存現狀
豬市低迷 困難加大
日前,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對惠州、肇慶、河源、揭陽、汕頭等10多個市縣的生豬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隨著今年以來“豬價、飼料”一跌一漲,豬糧比價跌入黃色警戒區間,生豬養殖虧損情況較為突出,部分養殖戶銷售母豬、減少生豬存欄量的趨勢已見端倪。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豬市委靡不振,將迫使不少散戶和中小養殖戶退出養殖業,有助于提高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程度。未來飼料廠的客戶群和營銷策略也將因此發生新的變化。
豬市行情令人憂
生豬市場為何出現如此局面?如此龐大的消費市場為何難以提振?業內人士認為,2007年下半年起,生豬價格一路攀升,養豬形勢一片大好。大量農戶、企業涌入生豬領域,把資金投向養豬業,導致養殖規模過分擴張,埋下了市場供求失衡的種子。目前廣東省母豬存欄比例超過15%,正常水平應該是9%,這個數據也很好地印證了這個觀點。
廣東省養豬協會吳秋豪會長分析,由于疾病造成的提前集中出欄已經結束,而被動壓欄也基本消化。綜合看來,豬價已經基本探底。下一步影響豬價的因素也就變為:由年初補欄造成的后期生豬出欄和能繁母豬存欄增加對豬價的影響。根據養豬周期,這意味著8月份之前的商品豬供給都不會減少,8月份之后的生豬價格才可能因供給關系變化真正反彈。
豬料企業發展受阻
一大型飼料廠老總透露的一組數據,則讓筆者感受到一些“寒意”。該公司第一季度銷量同比下降6%,這個情況在省內還不算差。85%以上的中小企業銷售量都在下降,有些甚至下降10%~15%。他說:“今年會是飼料行業比較困難的一年。”
“現在年銷量5萬噸~10萬噸的中小企業生存壓力越來越大,都比較迷茫。與中小企業危在旦夕的生存狀態相比,大型企業反倒表現出乘勢擴張的態勢,銷量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中山泰山肖祖樂董事長說,今年豬料企業的發展普遍遇到了比較大的困難,而且困難才剛剛開始。其根源來自于整個行業仍只停留在飼料環節的競爭,背離了養戶真正的需求,企業戰略同質化、技術同質化、營銷同質化,結果是養殖戶不賺錢,飼料企業陷入困境。
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在豬肉價格持續走低的同時,原料市場也很不平靜。如惠州市的玉米價格目前上升到每噸2250元,比春節前上升6.1%;汕頭的豆粕、麩皮價格分別達到每噸3100元、每噸1800元;黃埔港普通級魚粉參考報價在每噸1.35萬元,較去年同期翻了將近一番。高位運行的原料價格不僅加重了養殖成本,也極大地壓縮了飼料企業的利潤空間。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原料漲價是一個大趨勢,廣東省飼料企業原材料基地建設越發顯得迫切了。
原料價格一漲再漲
相比銷量的下滑而言,高位運行的原料價格同樣讓飼料企業疲于應付。2010年第一季度,廣東省玉米價格先跌后漲,1月份為每噸1930元,2月份為每噸1900元,3月份上漲至每噸20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6.58%。進口魚粉價格持續上漲,從去年1月份的每噸6450元,持續上漲至今年1月份的每噸1.3萬元,3月份為每噸1.5萬元,漲幅高達132.56%。高企的原材料給飼料企業帶來沉重的壓力:一是加大了飼料企業的采購難度;二是進一步吞噬了原本微薄的利潤,增加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及經營風險;三是有可能改變養殖戶的用料選擇。一些飼料企業的經營陷入“兩難”境地———賣得越多,虧得越多;不賣則等同于丟失辛苦打拼下來的市場。
“飼料原料供應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比較高,導致價格波動頻繁,且波動幅度過大。這一問題正制約著廣東省飼料企業的發展。”一中型飼料廠老總無奈地表示:“現在我們買原料,必須真金白銀,一分錢都不給欠,有時候甚至還得求人家。但我們面對的是千家萬戶的養殖戶,如果也全部做現金交易,談何容易?”
存在壟斷行為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多數企業老總都認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國內原材料的價格將向國際市場看齊。“漲”是一個大趨勢。
肖祖樂說:“以玉米為例,這幾年大致是一個梯級一個梯級地往上漲。前些年每噸玉米價格是1300元~1400元,前年是1700元~1800元,去年是1900元~2000元。今年預計每噸會在2100元~2200元之間。”
“以后原料的大起大落會是一種常態。”華南農業大學馮定遠教授認為,原料漲價并不可怕,如果是依據市場規律所產生的起伏,一些飼料企業完全有能力提前做出預判,并采取有效措施。現在最怕的是這種通過市場壟斷地位,人為操控的行為。“原料商把供需數據掌握得一清二楚,飼料產量大概是多少,需要多少玉米、魚粉、維生素等原料,他能控制多少,這些他都清楚。然后再進行炒作,造成市場供求緊張的假象,通過這種行為牟取更大的利益。”
維生素市場也存在壟斷行為。某企業老總表示,維E進入門檻比較高,國內就那么幾家企業生產,現在每千克賣150元~160元,實際上成本只有50元~60元,可以說是暴利;D3價格從去年7月突然發力,從每千克40元~70元一路漲價,到去年11月最高報價達到每千克500元,現在報價每千克270元,利潤也很可觀。正是由于市場存在壟斷行為,飼料生產形勢稍差一點,他們就減產,這個量比較好控制,價格很難降下來。更為惡劣的是,一些原料商在暴利的驅使下,隨意地撕毀合同,完全不講商業道德。
一個健康的原料市場,原料商與飼料廠應該是和諧共處的關系,雙方各取所需。而現如今,一些飼料原料價格的紀錄輕易就被刷新,這既反映出飼料企業的無奈,也表明了政府監管的迫切性。
有何應對之策
面對詭譎多變的原料市場,飼料企業難道只能坐以待斃嗎?
“有些個人、單位,危害了整個飼料行業、養殖業的發展,我們應該適當予以反擊。”針對一些原料商的不法行為,廣東粵海集團董事長鄭石軒認為飼料企業應該加強內部協調。在飼料企業與原料商的博弈之中,單個飼料企業明顯處于弱勢。造成這種被動現狀的原因也包括飼料企業聯合的太少,競爭的多。如果內耗下去,大家都有可能吃不飽,實際上對誰都不好。
正大康地副總裁吳龍認為,現在飼料用鹽均來自鹽務局,是加碘的食用鹽。一般飼料廠家預混料中已經含碘元素,沒必要重復使用(加碘鹽)。使用食品用粗鹽可以降低成本,每噸飼料至少可以降低300元,多則500元,但這個仍需要政府加以引導。他補充說,目前原料市場機會很多,陷阱也不少,飼料企業需要加強原材料的市場研究,需要增加或者利用好各種能力,需要新的探索。
馮定遠則從技術的角度,做了進一步說明。他說:“難道沒有魚粉,大家就不生產水產飼料了嗎?難道沒有玉米、豆粕,大家就不生產豬飼料,就不養豬了嗎?我們不應該只追求養殖動物最快的生長速度而不顧成本,在原料價格不斷攀高的時候,尋找替代品是飼料業的必然之路。比如說一個極端的例子,完全不加豆粕的配方,行不行?這就需要企業提前做好技術儲備,要根據以往的經驗,適當地總結,研發一些不同類別的配方。現在來看,雜粕、含蛋白的下腳料等非常規原料,都可以替代豆粕,但要對氨基酸的用量進行調整,使氨基酸含量達到平衡,同時添加有針對性的酶,如植酸酶、蛋白酶等,提高飼料的消化利用率。還可以使用特殊添加劑,提高飼料的商品價值和改善飼料的適口性,也可以用脫毒劑對有毒原料進行脫毒,解決有毒原料不能大量使用的問題……當然,完全達到經典配方的效果,目前仍不容易做到。”
2010年以來,廣東省玉米、魚粉等原料價格節節攀升,飼料價格也被迫上漲,養殖成本進一步加劇。生豬價格、飼料價格一跌一漲,生豬養殖虧損情況較為突出。豬料企業的日子同樣不好過———銷售陷入困境,利潤下滑,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矛盾凸現 整合加速
廣東省飼料業在經歷了快速的發展之后,正面臨著新的矛盾與沖突……無論是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還是探索乃至創建新型的競合模式,豬料企業都必須先對所處市場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賒銷嚴重
賒銷這種不良行為,在飼料行業已經延續了10多年,其弊端不僅僅是增加了資金風險、占用了流動資金,同時也大量地耗費了企業開發新客戶、開拓市場的時間。
“賒銷肯定是第一大問題。在現有的豬料銷售模式中,賒銷依然是一些廠家爭搶市場份額的有效武器,只不過賒銷的比例不同。”吳龍說,正大康地一直堅持現金銷售,賒賬只占銷售額的0.5%左右,基本上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陳賬。事實證明,不搞賒銷,正大康地的發展并未受到什么影響。
在利潤微薄的飼料行業,賒銷就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行為。一旦豬市低迷,養殖戶普遍虧損,賒銷出去的飼料貨款很難及時收回,給企業的經營帶來極大的風險。廣東通威馬朝明總經理表示,“原料商將原料賒給飼料廠,飼料廠賒給經銷商,經銷商賒給養殖戶,長期處于三角債的惡性經營中;經營模式為兩頭低、中間高的橄欖型,飼料廠與養殖戶獲利低,而經銷商獲利高。”在賒銷嚴重的地區,經銷商往往掌握了飼料銷售的絕對主動權,養殖戶基本不接受現金買賣,市場上也是什么料都賣得動,品牌影響力不大,這很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怎樣才能走出這一困境?吳龍認為,若要改變賒銷現狀,必須先發展規模化養殖,促進養殖戶改變觀念。飼料企業應該自覺抵制賒銷行為,建立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營銷策略和周到的服務體系。
產能相對過剩
馮定遠在《廣東飼料行業發展與思考》一文中表示:飼料企業的產能相對于省內市場需求來講,已出現嚴重過剩現象,飼料企業普遍不能實行三班制生產,只能兩班制或單班制,有些小規模的飼料企業在淡季時,甚至單班生產也開工不足。由于產能過剩,實際的生產效率和效益并不高。廣東省飼料行業協會張國杭會長表示,全省部分地區確實存在產能相對過剩的情況,判斷依據除了一些企業開工不足之外,也包括區域市場豬料企業扎堆,經銷商壓貨現象較為普遍。區域市場供過于求將導致廠家之間惡性競爭,價格大戰愈演愈烈。有些企業容易因“唯成本論”而忽視產品質量、環保和員工福利,甚至使用斗價、賒銷和虛假宣傳等推銷手段,既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也給環境保護、飼料安全帶來潛在的危險和壓力。
創新乏力
創新乏力,主是廣東省豬料產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據了解,廣東大型飼料企業平均科研開發投入僅占利潤1%左右,與發達國家5%的水平相比較,還存在較大差距。可想而知,中小規模企業的水平和品牌提升更是存在不少問題,更多是為生存而努力。雙胞胎、旺大、金新農的成功經驗已經表明,豬料企業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降低成本、研發新產品和引導健康養殖結合起來,再輔以針對性的營銷服務,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何去何從 仍待探索
最近幾年,行業從業者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飼料企業的持續成長和發展已不再是簡單地取決于單個飼料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而是取決于整個產業價值鏈整體的安全、健康、持續成長的能力。
如今,除了終端產品市場價格風險逐年加大之外,養殖風險也日益突出,養殖成功率下降,大多數養戶不賺錢,飼料企業的銷售風險也有所加大。一些學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以飼料企業為“龍頭”的產業一條龍的生產模式成為飼料企業和養殖戶的必然選擇。在這個產業鏈上,飼料生產離不開養殖業,養殖業的產品需要加工,加工了就要銷售。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這種產業鏈經營方式,反映了各產業之間的內在聯系,順應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各產業互相依存,結成一體,就可以優勢互補,發揮整體優勢,增強抗風險的能力。
但由于養殖業結構的轉型、調整和提升是相對比較漫長的,飼料企業若一步到位,走一條龍,風險很大。目前溫氏模式在業內幾乎無人不知,實際上整整經歷了20多年的探索與積淀,才真正能夠根據產業鏈各流程之間的技術、資金、勞動強度等情況進行合理的分工與合作,實現了高效的流程管理。在溫氏集團的示范效應帶動和國家引導政策推動下,一些企業也開始做產業鏈,但僅僅是從產業鏈整合有利于成本的角度去操作,背后缺少專業化能力的支撐,削弱了經營效率和競爭能力,再加之一體化經營本身所蘊藏的巨大的風險,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在如今的競爭格局下,飼料企業只有做好了專業化才能去嘗試一體化經營。”海大薛華董事長說,任何向前、向后的一體化經營事實上是相關多元化。多元化戰略必須建立在強大的專業化基礎之上,必須是企業內部能力的延伸,如果連飼料的專業化都做不好,多元化只會將企業拖入泥潭。飼料企業在產業鏈融入、上下游整合中,應該量力而行,采取審慎的態度和漸進的做法。我們應當有一條龍的思維和思路,但必須先搞好內部組織結構、資源配置等各個方面,先培植核心能力,做好核心環節。如果沒有核心的競爭優勢,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沒有合適的人才推動企業戰略,成功的機會十分渺茫。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之間的合并、聯合,能夠通過擴大規模,直接影響到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還可以激活、調動各生產要素。這種探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戰略、模式和人才的挑戰。事實上,目前養殖企業進入飼料業,往往是認為“現在市面上的飼料質量不好。”而飼料企業進入養殖業,也僅僅是從“沒有養過種豬的企業很難做出真正好的豬飼料”這一角度出發,主要目的在于驗證飼料產品的質量。這兩種模式都是被動的產業延伸,如果飼料企業與養殖企業能夠實現主動合作,將形成具有巨大競爭優勢的聯合體。這種新型的合作方式將提高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充分發揮集團管理優勢與品牌優勢潛力,利用行業間或地區間的優勢互補,用好用活飼料企業集團的資源,發揮企業優勢互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