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7/22 15:21: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
當前生豬生產面臨價格持續低迷、動物疫病復雜、飼料成本上升及環境制約等情況,生豬產業波動加劇,形勢嚴竣。浙江省各級畜牧部門緊緊圍繞“穩供給、保安全、增效益、護生態、減風險”目標,扎實做好五項工作,努力促進生豬生產在困境中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規模保穩定抓住中央和省對生豬生產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的機遇,突出生態循環,有效促進生豬生產方式轉變,生豬規?;潭蕊@著提高。一是增產能。2007年至2009年,省級共組織實施了中央、省級生豬生態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共531個,總投資7.68億元,建成后將年新增出欄119.2萬頭。目前除2009年立項的大部分項目正在建設外,2007、2008年立項的項目已有344個完工投入生產,完工率達93%。二是上水平。據調查,規模場土地面積產出率比散養提高45%以上,顯現出較高的生產管理水平。尤其在生產波動大時,規模養殖場具有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三是擴規模。據專業生產統計,2009年全省生豬規模比率達80%,比2006年提高8.6個百分點。全省生豬養殖場(戶)有91.02萬戶,比2006年減少36.25萬戶。
生態增效益當前,農牧結合積極地推動了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并通過種植業的提質增效對當前虧損的養殖業以彌補或反哺。據統計,2005年以來,按照生態畜牧業要求新建、改擴建的生態養殖場(小區)達到4557個,新增緊密配套農田園林167.68萬畝,魚塘31.62萬畝,帶動農戶9.03萬戶,增收16億元。一是模式創新。堅持農牧結合配套消納,不斷創新示范,實現多模式因地制宜共同推進的良好勢頭。二是服務機制創新。生態化建設在抓設施建設、模式創新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后續化管理服務體制創新。三是推動面上大循環。科學合理布局畜牧業和種植業,尤其在此次農業現代園區建設中,畜牧業普遍作為配套產業納入規劃。借助園區建設平臺并結合標準化畜禽規模養殖示范基地(場)創建工作,引領畜牧業轉型升級。
合作降成本近年來,我省各地積極探索,突出以合作為基礎的新型產業體系試點建設,促進生產發展。一是以合作化推進專業化。目前我省中大規模養殖企業中約50%采用自配料,尤其是近年一批剛進入養殖行業的新建場,也在搞自配料加工。我省義烏、海鹽、麗水等地立足當地基礎,以合作化為鏈接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和公共服務,促進生產成本降低。二是以合作化提升產業化。如溫州基地生豬合作社,利用自身的技術、信息和規模優勢,統一大宗飼料原料采購并開展預混料加工,每個品種的預混料比市場上同檔次產品的每噸售價低500~3000元。
預警調結構一是繼續強化產銷預警。堅持全省13個價格監測點的每周兩報制度,特別是在4月豬價快速下跌時,啟動了生豬價格每日一報制度,定期發布產銷信息。二是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先后派出5個專題調研組赴杭州、嘉興、湖州、金華、衢州等地開展專題調研,指導養豬場戶加強內部管理,加快豬群結構調整,淘汰低產劣質母豬,在飼料供給上適當增加青綠飼料,降低飼養成本。三是引導調結構。目前我省確定了60個牧場參與創建國家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8月底以前,將組織專家對各個牧場進行現場評分和審核。
防疫減損失一是開展春季集中免疫行動。全面組織開展了生豬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集中免疫行動。對小規模飼養場和散養畜禽,由鄉鎮政府組織村級防疫員實施集中免疫,對規模飼養場和集中養殖小區,在畜牧獸醫部門和場所監管責任人指導下,督促開展程序化免疫。二是啟動夏季防控專項行動。針對當前高溫高濕天氣及生豬生產虧損養殖場戶放松管理、防疫隱患增大等情況,7月中旬,全省全面組織開展一次以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集中免疫為主的“免疫周”行動,從嚴控制從省外調入生豬,盡力減少因疫病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