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7/22 15:2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閱讀數:
內容摘要: 2008年豬價大漲時國家出臺母豬、標準化養殖場改造等補貼政策;今年豬價大跌時國家大量收儲。高觀認為,今年上半年豬價的低迷與2008年政府出臺補貼政策不無關系,因為豬價高加上補貼讓生豬養殖變得利潤豐厚。
2008年豬價大漲時國家出臺母豬、標準化養殖場改造等補貼政策;今年豬價大跌時國家大量收儲。豬肉事關民生和CPI,政府不能放棄自己的調控責任,但也不能對某一種商品進行兩頭補貼。
上漲,還是上漲!盡管近期豬價只是小幅上漲,也讓生豬養殖行業開始長舒一口氣,因為經歷了近半年的豬價下跌后,現在豬糧比終于開始逼近6:1的盈虧平衡點了。而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拉動豬價回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收儲。
自2008年以來,豬價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漲跌變化,這再次印證了豬價三到四年一個波動周期的規律。而此次波動周期的兩頭是,2008年豬價大漲時國家出臺母豬、標準化養殖場改造等補貼政策和今年豬價大跌時國家大量收儲。
“豬肉對百姓是很重要,但任何國家,即便是財政資金再富裕,也不能由政府對某一種商品進行兩頭補貼,”中國肉類協會副秘書長高觀對記者說。但事關民生和CPI指標,政府又不能放棄自己的調控責任,這一難題該如何平衡呢?
產銷嚴重失衡
要解決兩頭補貼的難題就須打破豬價劇烈波動的周期規律,而豬價波動的周期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
黑龍江肉類食品產業發展服務中心黃岳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豬價長期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供大于求、產銷嚴重失衡。
黃岳新說,“農業部門和一些地方政府一直強調生豬生產,而沒有和銷售相結合,沒有考慮市場需求量。”他以黑龍江為例,該省提出到2012年全省每年生豬出欄量要達到5000萬頭(目前是2500萬至3000萬頭),而黑龍江省人口只有約4000萬。
按照黃的調研,城鎮人口的豬肉消費量大約相當于3個人一年吃掉一頭豬,而農村大約在5到6個人一年吃掉一頭豬。
這樣算來,黑龍江全省一年下來也就消費1000多萬頭豬,剩下的只有輸出一條路。黑龍江也規劃75%要輸出,但問題是如果全國的生豬生產都過剩怎么辦?
今年年初,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稱,2009年我國生豬出欄6.4億頭,存欄4.7億頭。“我認為去年出欄6.4億頭的數據有地方虛報的情況,因為要真是6.4億頭,去年的豬價很可能比實際價格要低很多。”黃岳新分析說,年出欄6.4億頭相當于兩人一年要吃一頭豬,而事實上根本沒有那么大的消費量。
去年的情況如此,今年的情況也不理想。據了解,今年5月底,全國豬價基本跌至谷底,最低時出欄均價僅為每公斤9.2元,大大低于每公斤12元的盈虧平衡點,養殖戶每賣一頭豬虧一兩百元。根據市場供求決定價格的經濟學規律,上半年的生豬出欄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不會少很多。
另一個證據是作為衡量生豬是否供大于求重要指標的能繁母豬存欄量。因為今年上半年豬價長期低迷,不少養殖戶已在屠宰能繁母豬。即使如此,黃岳新認為,目前能繁母豬存欄占比還是過大,正常的應為8%,而目前的能繁母豬存欄占比卻在11%左右。“能繁母豬多,產仔就多,生豬產量就多。”
現行調控失度
2008年政府出臺補貼政策使得生豬養殖變得利潤豐厚,各路資金趁勢涌入生豬養殖行業。
產銷嚴重失衡導致今年上半年豬價低迷、養殖者虧損是不容爭辯的事實。然而,只有把今年上半年豬價低迷放在2008年以來的整個豬價波動大周期中看,才能看清楚問題所在。
據了解,2007年,動物疫情導致我國生豬存欄量大幅減少,豬肉價格持續上漲,到2008年第二季度已漲至每公斤26.7元左右。考慮到民生需求和對CPI的影響,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養豬的政策。財政部的數據表明,扶持資金投入已達到150多億元,支持幾乎覆蓋養豬的各個環節:母豬補貼、良種補貼、保險補貼、發展規模養殖補貼、治理養豬環境補貼、免疫補貼等等。國家大力扶持,一些地方政府為推進本地養豬生產的發展,在土地使用等方面又出臺了優惠政策。
到2008年下半年,全國生豬供求狀況發生逆轉,豬價開始下跌,到2009年一季度肉價跌至每公斤11.4元,今年5月底更是最低跌到每公斤9.2元。
高觀認為,今年上半年豬價的低迷與2008年政府出臺補貼政策不無關系,因為豬價高加上補貼讓生豬養殖變得利潤豐厚。據了解,當時每賣一頭豬,養殖者可獲利潤1000多元。利潤驅使下,各種資金進入生豬養殖行業,開始了供求關系逆轉的征程。
而黃岳新則以自己的調查為據,認為2008年時豬價畸高才是各路資金涌入生豬養殖行業的主要原因,政府出臺的補貼政策只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過,在豬價高時,政府出臺的補貼政策也許是只起到輔助作用,但在生豬供求接近平衡時,政府的補貼政策卻可以把供大于求推向更嚴重的程度,“導致超速的列車朝著危險的地方多前進了數百公里,從而給回撤增加了成本。”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前面黃岳新提到的生產者不研究需求,農業部門和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發展生產,而不注意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的原因。
記者注意到,近日在養豬巴巴等網站上,有養殖戶在問為什么國家給的母豬補貼近日突然沒了。其實,這些補貼早該沒了,如果這些補貼早些取消,豬價低迷的時間或許會短一些。
豬價事關民生和CPI,政府有責任調控,但調控需要把握好時機和度,否則會適得其反。“政府起初出臺補貼政策的動機是擴大供給、穩定豬價、顧及民生,絕對不包括讓養殖戶虧損,但政策造成的實際結果卻是養殖戶虧損,可謂事與愿違。”高觀說。
這也導致今年政府不得不大批量地進行豬肉收儲。據了解,目前第五批收儲已完成。
并非沒有良策
政府補貼應向牛羊肉均衡,因為一是百姓消費會逐漸多樣化,二是均衡化后,可以避免因為豬肉消費占比過大,從而造成價格波動影響大,影響范圍廣的情況。
那么,政府到底該怎么解決這一調控難題呢?或者說政府到底有沒有可行的、有效的調控手段?
就補貼來講,高觀認為政府不應只對養豬進行補貼。“豬肉消費在百姓肉類消費中的占比一直很高,我們認為應該把豬肉消費的占比降到60%以下,但2008年生豬養殖補貼政策出臺導致現在占比不但沒降,反而提高到了65%。”高觀說,“政府補貼應向牛羊肉均衡,因為一是百姓消費會逐漸多樣化,二是均衡化后,可以避免因為豬肉消費占比過大,從而造成價格波動影響大,影響范圍廣的情況。”
黃岳新認為,政府對養豬進行價高時補貼,價低時收儲很有必要,只要時機和度把握得當,肯定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解決根本問題,最終還是要由市場來調節。
他進一步分析說,目前的養豬產業結構不合理,專業化、規模化養殖程度低,散戶養殖所占比例仍然很大。這就導致豬價高時,散養戶一哄而上,豬價低時,散養戶殺掉母豬退出,生產要素盲目流動的情況嚴重。而目前的規模化養殖雖然已獲得一定的發展,但數量還不足以穩定價格。這就導致供求難以平衡,峰谷價格差距大,市場周期波動劇烈。
如何從根本上來解決這一問題呢?黃岳新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要快速增加規模化、專業化養殖的占比,因為專業化養殖更具穩定性,對市場變化的預見性更強,“給不給補貼都會養”。二要加強事前干預,目前的政府干預大都是在生豬已經供大于求后對豬價的干預,而沒有在供大于求前就對生產量等進行提前干預。三是要大力發展生豬期貨交易,增強市場預期性,用需求來引導生產。目前全國嘗試生豬期貨交易的地方還太少,影響也太小。四是可以嘗試搞產銷一體化,即肉類企業和農民簽訂收購合同,建成利益共同體,企業確定收購最低保護價。特殊情況下如果企業因此虧損大,政府可以考慮補貼一部分,企業再承擔一部分,這樣農民生產就會比較穩定。
“要完全消除豬價的波動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從全局來考慮,完全可以避免豬價出現周期性的、大的劇烈波動。”黃岳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