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11 13:23:00 來源:中國健康網 閱讀數:
現今廣州市場充塞各種“土豬”品牌,讓消費者眼花繚亂,不能自已。土豬價之貴,品牌之混亂,大有吃掉消費者的態勢。是人吃豬還是豬吃人?土豬和散養豬有什么分別有的人認為土豬是傳統養法,私家散養;有的人認為土豬是“土地品種”,也吃飼料,不是散養的概念......究竟誰對誰錯?該怎么區分?平常生活中該怎么挑選豬肉?豬又有哪些品種?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雙豬記”引子:眼下廣州市面,各種“土豬”品牌隨處可見。你也許覺得土豬肉好吃,但到底什么才算土豬?記者連日采訪發現,由于土豬并沒有準確定義,買賣雙方存在認知上的矛盾:很多消費者認為,土豬是指吃米糠、剩飯長大的私家散養豬,沿襲了傳統養殖方法;養豬人卻表示,所謂土豬指的是“土地品種”,而非目前占市場主導的外來“瘦肉型豬”,土豬也是可以用飼料喂養的;更有不良肉販鉆空子,把散養的外來豬種當土豬賣……<詳細>
據相關畜科專家介紹,土豬、土雞與飼料豬、飼料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肌內脂肪、氨基酸含量和系水率等指標上。一般情況下,土豬、土雞的上述三大指標均較飼料豬、飼料雞高,這就讓土豬、土雞吃起來更香。
之所以形成上述差異,主要是因土法飼養時間較長,且飼養期間的相關畜禽運動量大于后者,這就為肌內脂肪沉淀、氨基酸含量的增加創造了條件。以豬為例,土豬傳統育肥時間需要五六個月,而飼料豬則只需3個月。
品質最好的豬肉是土豬品種、土法養殖的豬肉,其次才是土豬品種、飼料養殖的豬肉,最后才是由雜交的良種瘦肉豬種、飼料養殖的豬肉。
4招辨別“土豬肉”
真假土豬肉如何識別?相關畜科專家以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四大絕招。
一看肉皮厚薄。土豬肉皮在0.4至0.5厘米間,雜交飼料豬皮多在0.3厘米內。
二看肉色深淺。土豬的瘦肉色彩鮮紅,雜交飼料豬的瘦肉顏色較淡甚至發白。
三看皮下脂肪厚薄。土豬皮下肥膘一般在4至5厘米間,而雜交飼料豬一般只有1至2厘米。
四看毛孔大小。土豬毛孔粗大,雜交飼料豬則毛孔細小,甚至不十分明顯。
日常生活中豬肉的挑選
韓國家庭主婦們在買豬肉的時候,越來越重視不同部位的肉在營養和口感上的差別了。在國內,很多人買肉也會精挑細揀。不過,豬肉的種類之多,讓我們難以一時分清,在這里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可以幫大家了解豬肉到底應該怎么挑選。
豬肉比牛肉更好消化
豬肉的營養非常全面,除了蛋白質、脂肪等主要營養成分外,還含有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和尼克酸等。豬肉肥瘦差別較大,一般來說,肥肉中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少,多吃容易導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蛋白質大部分集中在瘦肉中,而且瘦肉中還含有血紅蛋白,可以起到補鐵的作用,能夠預防貧血。肉中的血紅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因此,吃瘦肉補鐵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由于豬肉的纖維組織比較柔軟,還含有大量的肌間脂肪,因此比牛肉更好消化吸收。中醫上認為,多吃豬肉中的瘦肉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熱病傷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10個部位,適合不同做法
按照所處的部位不同,豬肉大體分為10種。不同部位的豬肉在脂肪含量和口感上有很大的不同,也因此適合不同的烹調方法。
里脊肉:是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肉中無筋,是豬肉中最嫩的一部分。水分含量多,脂肪含量低,肌肉纖維細小,炸、熘、炒、爆等烹調方法都適合。
臀尖肉:位于臀部的上面,都是瘦肉,肉質鮮嫩,烹調時可用來代替里脊肉。
坐臀肉:位于后腿上方,臀尖肉下方。全為瘦肉,但肉質較老,纖維較長,一般多在做白切肉或回鍋肉時用。
五花肉:為肋條部位肘骨的肉,是一層肥肉、一層瘦肉夾起的,適于紅燒、白燉和做粉蒸肉。
前腿肉:又稱夾心肉,位于前腿上部,半肥半瘦,肉老筋多,吸收水分能力較強,適于做餡和肉丸子。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叫小排骨,適宜作糖醋排骨或煮湯。
前排肉:又叫上腦肉,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瘦肉夾肥,肉質較嫩,適于做米粉肉和燉肉。
奶脯肉:在肋骨下面的腹部,結締組織多,均為泡泡狀,肉質差,一般做臘肉或煉豬油,也可燒、燉或用于做酥肉。
彈子肉:位于后腿上,均為瘦肉,肉質細嫩、筋少、肌纖維短,適用于炒、煸、炸等。
蹄膀:位于前后腿下部,后蹄膀比前蹄膀好,紅燒和清燉均可。
頸肉:又稱血脖、槽頭肉,在前腿的前部與豬頭相連處,是宰豬時的刀口部位,多有污血,肉色發紅,肥瘦不分,肉質差,一般用來做餡和叉燒肉。
好壞看顏色可分辨
買豬肉時,根據肉的顏色、外觀、氣味等可以判斷出肉的質量是好還是壞。優質的豬肉,脂肪白而硬,且帶有香味。肉的外面往往有一層稍帶干燥的膜,肉質緊密,富有彈性,手指壓后凹陷處立即復原。
次鮮肉肉色較鮮肉暗,缺乏光澤,脂肪呈灰白色;表面帶有黏性,稍有酸敗霉味;肉質松軟,彈性小,輕壓后凹處不能及時復原;肉切開后表面潮濕,會滲出混濁的肉汁。變質肉則黏性大,表面比較干燥,顏色為灰褐色;肉質松軟無彈性,指壓后凹處不能復原,留有明顯痕跡。
豬肉的搭配禁忌
⒈ 豬肉和牛肉
豬肉和牛肉不共食的說法由來已久,《飲膳正要》指出:“豬肉不可與牛肉同食”。這主要是從中醫角度來考慮,一是從中醫食物藥性來看,豬肉酸冷、微寒,有滋膩陰寒之性,而牛肉則氣味甘溫,能補脾胃、壯腰腳,有安中益氣之功。二者一溫一寒,一補中脾胃,一冷膩虛人。性味有所抵觸,故不宜同食。
⒉ 豬肉與羊肝
中醫云:“豬肉共羊肝和食之,令人心悶。這主要是因為羊肝氣味苦寒,補肝、明目,治肝風虛熱。“豬肉滋膩,入胃便作濕熱”,從食物藥性講,配伍不宜。羊肝有膻氣,與豬肉共同烹炒,則易生怪味,從烹飪角度講看,亦不相宜。
?、?豬肉與大豆
從現代營養學觀點來看,豆類與豬肉不宜搭配,是因為豆中植酸含量很高,60% ——80%的磷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它常與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形成復合物,而影響二者的可利用性,降低利用效率;還有就是因為豆類與瘦肉、魚類等葷食中的礦物質如鈣、鐵、鋅等結合,從而干擾和降低人體對這些元素的吸收。故豬肉與黃豆不宜搭配,豬蹄燉黃豆是不合適的搭配。
?、?豬肉與芫荽
芫荽辛溫,耗氣傷神。豬肉滋膩,助濕熱而生痰。古書有記載:“凡肉有補,唯豬肉無補”。
一耗氣,一無補,故二者配食,對身體有損害,芫荽又名香菜,可去腥味,與羊肉同吃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