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4/26 9:12:00 來源:中國企業家網 閱讀數:
“瘦肉精”事件,其波及面現在看來不大,但它折射了隱藏已久的豬肉安全問題。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中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讓瘦肉的價格遠高于肥肉,瘦肉率自然成為最重視的指標。業內人士指出,要想提高瘦肉,正確的做法是通過“從遺傳上改良豬種,養瘦型豬”,但目前中國大部分生豬由于分散養殖,缺乏科學飼養,把商品豬作為種豬繁殖,品種出現退化瘦肉率不高,于是,有些人就想到了“偏方”—瘦肉精,來改變活豬的瘦肉率,導致食品安全出現問題。
這次的板子重重地打在了中國*、知名度最高的豬肉加工企業雙匯身上。雖然當事者不至于出現類似三鹿那樣的滅門之災,但暴露的決非一家企業的問題。在豬肉制品安全問題上,監管部門再次陷入尷尬。央視315曝光片段中那個收錢就給耳標的國家檢疫人員,一定會受到處罰,或許相關監管部門的領導也會被追究責任,但如果行業環境不變,監管體系不變,鏡頭之外的豬肉質量安全問題永遠不能得到徹底解決。
這并不是假想,而是記者采訪到的幾位資深業內人士共同的擔心。那么,眼下的監管流程究竟是什么樣?為何難以控制瘦肉精的泛濫?幾位業內人士為我們梳理了從飼料、養殖、加工到銷售整個產業鏈上涉及的主要監管形式和問題。
首先,飼料質量把控。一家新飼料廠必須在當地飼料工業辦公室備案,該辦公室歸各省農業廳管理。而飼料質量則由另外的部門負責抽查—質量監督局。根據該飼料的銷售范圍,又涉及不同省、市、縣的相關機構。抽查時,主要涉及蛋白質指標等常規檢測,有時也會涉及瘦肉精檢測。但即便檢測出問題,處罰力度也相對較小。
接下來是養殖環節,主要由動物檢驗檢疫部門監督檢查。但問題是,中國養豬分散,上規模的豬場少,動檢部門無法保障充足的人力。即便檢測出問題,養殖戶也很可能把問題推給飼料銷售商,從而免受重罰,而飼料廠家如果是外地的,則不在當地動檢部門管轄范圍內,很難追究其責任,最終大多不了了之。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養殖戶和加工企業之間的另一個環節,中間商,俗稱“豬販子”。這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群體,作用巨大。他們是信息閉塞的農戶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并起到為農民提前墊資的作用,賺的差價其實就是墊資的利息。但問題是,他們很難監督,而很多養殖戶就是跟著他們學會了添加瘦肉精。即便企業發現了問題,只能停止進貨,可無權處罰。
于是,飼料廠、養殖戶、中間商,摻雜著各種動機,最終把含有瘦肉精的生豬送到了屠宰加工企業的收貨大廳里。
很顯然,從養殖戶到加工廠,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決定了含有瘦肉精的豬肉能否流入市場。只要這一關過了,后面就幾乎一路綠燈。在加工環節,動檢部門雖然也會參與抽檢,但他們檢查的重點是豬是否健康,有無傳染病,例如是否是米豬肉等,瘦肉精檢測則很少涉及。
其實,這個環節原則上并不好過。比如雙匯選擇養殖戶時,會關注資質。如果是規模養殖場,要看有無規范的管理制度,還要看用藥記錄,但這些都只是測評的一部分,且容易做手腳。最重要的還是對豬的檢驗。目前發生的問題,在檢測這個環節暴露無遺。
于是,含有瘦肉精的豬肉便順利流通到市場上。在流通環節上,工商管理部門和動檢部門都會進行檢測,但事實上,他們主要查的是市場上的肉有沒有檢疫證、合格證。
幾個環節下來,涉及的監督機構眾多,誰都說了算,誰又都不承擔主要責任。尤其是中間商環節出現監管空白。含有瘦肉精的豬肉自然能暢通無阻地到了消費者的餐桌上。
除了責任不明,一些監督機構也存在執行困難、執行不力的問題。國家2002年就禁止銷售瘦肉精,之后雖然屢屢出現瘦肉精,卻很少有人因此獲罪。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因為人食用瘦肉精后主要是中毒癥狀,導致死亡的案例少,且由于人吃豬肉的量有限,通常是個緩慢的過程,所以受害者常常拿不出證據。這是和三聚氰胺事件*的不同之處。即使國家監督部門檢測出瘦肉精,也很難找出受害者提出公訴。
另一個問題是,監督部門是塊塊管理,總的管理機構只能起到指導作用,下面各省、市、縣的分級管理機構和當地政府聯系緊密,人員工資、福利也由當地財政劃撥,主要來源于當地企業的納稅,這便客觀上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影響監督執法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中國的豬肉產業非?;靵y,比奶業亂得多,農業部管理起來可謂千頭萬緒。”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的監管難題在于,中國生豬養殖處于轉型期,極度分散、規模不大。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檢驗成本都很高。企業還要承受來自下游零售商的壓力。一家大型豬肉加工企業高管告訴記者,由于終端商超市壓低進貨價,好豬肉賣不出應有的溢價,因此為了節約成本,在檢測環節,常常投入不足。于是,惡性競爭難以避免,甚至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當壞人的成本太低,當好人的成本太高。”該人士說。
眼下,究竟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有人提出,“九龍治水”能否變成“一龍治水”,國家能否成立一個獨立的監督機構,對豬肉安全專項管理。也有人建議,相關國家監管機構能否由塊塊管理變為條條管理,從而避免與地方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
如今,雙匯也引入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檢集團),幫助其做檢驗工作。中檢集團工業消費品部經理李超對記者表示,中檢集團的一大優勢是其檢驗機構在全國分布較廣,能夠實現服務的一致性。他舉例說,中檢的檢測人員會扮成消費者,在各大超市、農貿市場提取商品樣本,送到實驗室檢驗,并把最終結果傳遞給客戶。
不過,旁觀者亦有擔心,企業和檢測機構如果成為了利益共同體,就很難保證檢測的公信力。因此,獨立公正的政府監管仍是最后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