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8/9 15:10:00 來源:新華日報 閱讀數:
今年以來,生豬及其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新高。豬價走高,養豬效益也走出虧損持續回升,當前全省規模養豬場出欄一頭肉豬平均可盈利300—400元,散養農戶效益更高。
行情紅火、效益可觀,農戶和養殖場補欄增養的積極性理應高漲。然而,記者在7月31日召開的全省生豬工作座談會上了解到,由于多種因素制約,農戶和養殖企業踴躍增養的狀況并沒有出現。
阜寧縣多年來一直是全省“養豬第一大縣”,今年盡管生豬價格一直高位運行,但全縣母豬、商品豬的存欄還是均現較大幅度下降。分析原因,一是飼料、人工等養殖成本上升,二是部分養殖戶由于長時間虧損導致資金鏈斷裂,三是高溫季節養殖戶規避疫病風險降低存欄,四是養殖比較效益下降和養殖風險的存在,導致部分散養戶退出。據調查,目前一個年出欄100頭商品豬的養殖戶,即使沒有市場價格風險和疫病風險,每頭豬純收入200—300元,其年收入也僅僅相當于一個普通打工者。因此,即使碰上今年這么好的行情,養殖戶也普遍缺乏擴大養殖的積極性。
豬價走高,養豬農戶反而在加速退出在我省另一個養豬大縣如皋,一項調查也反映出同一趨勢。據調查,近年來,雖然豬價平均偏高,頭均利潤達300元左右,但是,年上市50頭的規模養殖戶,其收益也僅為1.5萬元。相比較之下,外出打工者年均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而且還沒有投資、疫病、市場等風險,不少農戶為此不再養豬而選擇打工。該市推行萬頃良田建設后,長江鎮、如城鎮及經濟開發區10多個村的生豬養豬戶已全部退出。
即使有的農戶和養殖企業有意擴大養殖規模,但由于受到幾個制約因素的影響,也難以如愿。無錫市生豬供應缺口很大,養殖企業想擴大養殖規模,卻面臨著“四難”:一是“地難找”,無錫目前人均耕地面積已不到0.4畝,扣除太湖治理和法律法規規定的禁養區、限養區,可用于發展生豬生產的土地十分有限。二是“人難尋”,隨著各地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工工資上調,從事養豬業的勞動力日趨減少,去年招聘一名養豬人員的月薪普遍在1200—1800元,今年提高到2000—2500元仍無人問津。三是“款難貸”,養豬業是農業中的一個弱質產業,時常會受到市場和自然風險的雙重威脅,比較效益很低,如果按目前的貸款門檻、期限和利率實施“貸款養豬”,會無利可圖甚至虧損。四是“豬難養”,盡管近年來生豬疫病防控嚴格,但重大疫病仍時常入侵,一旦發生,損失慘重。楚州、漣水等地在調查中也發現,養殖農戶和企業擔心飼料和仔豬價格處于高位運行,制約了養殖效益的提升空間;新一輪補貼政策出臺,會帶來生豬價格大幅度下跌,造成新一輪養殖虧損,因此不敢擴大養殖規模。
豬肉在“菜籃子”中舉足輕重,而調動養豬農戶和養殖企業積極性,穩定和發展生豬養殖,對于促進保供增收關系重大。
就在此次座談會上,養殖企業和專家們提出建議,養豬不光要有利可圖,還要重點解決生豬養殖幾方面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生豬行情多次暴漲暴跌,相比之下,糧價卻一直處于穩中有升狀態,農民種糧沒有后顧之憂。有關代表希望借鑒糧食扶持政策,改進和完善生豬補貼政策。淮安楚州區代表建議,要像保護糧食生產那樣給予養殖戶一個保護價,在生豬價格跌至低谷時讓養殖戶能夠保本不虧,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價格上漲時補貼激勵,行情低迷時取消補貼,產生助漲助跌的逆向調控效果。揚州市的代表建議,生豬扶持政策不能撒胡椒粉,獎勵分散養殖,這樣做不利于市場穩定。對能繁母豬的補貼,除國家的100元普惠補貼外,各級財政應集中資金,重點對規模養殖場給予配套補貼。對生豬調出大縣的補貼方式,也應變以縣為單位補貼為以大型標準化養豬場為對象,以生豬出欄量或母豬存欄量的定額補貼。
對于養殖企業最頭痛的“地難找”問題,蘇州市的代表建議,各市(區)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應按畜牧業發展需要,將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納入規劃,并按農用地進行管理。在土地整理和新農村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畜禽規模養殖的用地需要,預留一定的用地空間,提供用地條件。
全國養豬行業百強優秀企業常州市康樂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小國對記者說,現在各地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急需大量有機肥,而畜禽養殖場的天然有機肥料卻在當污染治理。其實,完全可以采取農牧結合的辦法,在連片蔬菜基地或高標準糧田中間或周圍布局規模畜禽養殖場,既可肥田,又可防止污染。
養豬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企業往往貸款無門,有代表提出,目前國家和省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貸款貼息的扶持政策,讓加工型龍頭企業受益匪淺,而生產型龍頭企業卻很難得到扶持。因為養殖業的土地一般都是租用的,沒有土地證,即使是最現代化的豬舍也辦不了房產證、形成不了實物資產。而沒有足夠的抵押,銀行無法放貸,特別是固定資產貸款。養豬周期長,如果算上豬場建設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才有產出,流動資金貸款、固定資產貸款都貸不到,僅靠自身積累發展養豬實在太難。希望政府在制訂保障“菜籃子”供應的扶持政策時,重點增加生豬養殖規模企業的信貸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