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0/31 14:16:00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閱讀數: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1年9月經濟數據顯示,9月的CPI僅比8月下調了0.1%,仍在“6”的高位運行,食品仍是CPI上漲的“助推器”,豬肉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比漲幅高達43.5%,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約1.24%,雖然最近幾天價格稍微有些微調,但仍在高位運行。這半年來豬肉價格為什么這么貴?如何保持平穩的價格而不要經常出現大起大落?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徐小青、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喬娟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監測中心分析預測處副處長劉剛。
這次豬肉價格上漲并且持續時間較長,除了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和勞動力工資上漲等成本提高的部分拉動作用之外,主要是由豬肉的剛性需求和供給相對不足所導致的。
此輪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持續時間已長達半年,而且目前也沒有出現人們預料中的周期性回落,普遍認為成本提高是這次豬肉漲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各位認為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哪些原因?
徐小青:今年以來豬肉價格漲幅確實比較大,而且持續時間也比較長。從前幾年的情況來看,2006年—2007年豬肉價格下跌嚴重,導致許多養豬戶退出市場,供給減少,緊接著出現了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的豬肉價格大漲,政府為抑制價格上漲,采取多種措施支持養豬,之后2009年—2010年價格一直沒有大幅度的波動。這次豬肉價格上漲我認為是由以下三個原因造成的:一是飼料和人工成本一直在漲,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豬飼料價格指數,我們可以看到從2003年到2010年,價格指數漲到1.73,這還只是個平均數,在這期間人工成本漲幅更是明顯,人工費用由約50元/天上漲一倍多。二是目前正好是養豬方式轉型期,2006年以來許多散戶都退出了養豬市場,規模化養殖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規模化養殖需要資金、土地和技術,形成一定的規模需要時間。當前正好處于這樣一個散戶退出、規模化養殖正在形成的中間階段。三是目前市場資金過多,許多產品、服務,尤其是農產品都在不同程度漲價。
喬娟:這次豬肉價格上漲與2008年以來的前幾次漲價相比,確實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但我們不能只看到豬肉價格上漲持續的時間而看不到前期豬肉價格下跌持續的時間。單純從價格上來說,豬肉價格是上漲了且漲幅很高,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豬肉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并受生產成本變動的影響。
這次豬肉價格上漲并且持續時間較長,除了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和勞動力工資上漲等成本提高的部分拉動作用之外,主要是由豬肉的剛性需求和供給相對不足所導致的,或者說是豬肉價格波動周期中的價格上漲階段的實際表現。
從豬肉需求方面來看,眾所周知,豬肉消費需求占中國居民肉類消費需求的比重雖然在下降,但仍然很高,全國平均水平在65%左右,如果考慮到一些少數民族和特定信仰的居民不吃或者很少吃豬肉,豬肉消費人群的豬肉消費占肉類消費的比重將更高;加上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對豬肉等畜產品的需求量還在呈上升趨勢。因此,可以認為中國居民對豬肉的消費需求呈現一定的剛性特征,供給水平的增減波動會很快通過市場價格體現出來。
從豬肉供給方面來看,下面兩個主要原因導致2010年以來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處于較低水平,從而導致豬肉供給不足。一是2008年至2010年下半年生豬價格一直相對較低,生豬養殖者虧損嚴重,很多養殖者壓縮存欄規模,大量散養戶甚至停止養殖;二是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生豬疫病流行,導致仔豬、母豬甚至肥豬死亡率高等。
劉剛:我認為飼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以及人工費、防疫費等不同程度的上漲,是豬肉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實際上,豬肉價格變動主要還看生豬的存欄、出欄情況以及豬肉市場供求情況。今年以來豬肉價格上漲明顯,目前價格比年初漲了30%,養豬收益明顯,養殖戶補欄積極性較高,生豬存欄也有所增加,但全國生豬及能繁母豬的存欄量自2010年開始逐步減少,雖然總體上主要數據指標仍在安全線之上,但相比2010年之前的兩年,生豬和能繁母豬的存欄量下降還是較大的,這樣就使得供求關系嚴重失衡,而供求關系變化是除成本這個原因之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經濟時報:我們知道市場經濟中價格起伏本是正常的經濟現象,但V字形的價格無論是對消費者還是對養殖戶來說都是不能承受的。每次豬肉價格大漲之后,國家除鼓勵農民多養豬外,又是補貼又是大量進口豬肉來平衡國內價格,而生豬的生長周期一般為6個月左右,所以半年以后很容易出現肉賤傷農,從而為下一次的漲價埋下伏筆。各位認為如何才能跳出這個怪圈?
徐小青:農產品市場波動是正常的,我們想要避免的是價格的大起大落,以及價格周期性的大幅波動。前面已經談到過,政府要做的就是建立調控機制,降低價格波動的幅度;建立疫病防治機制,為生產者提供相關的服務,再有就是及時提供有關市場供求信息等。
喬娟:生豬的生長周期實際上不是只有6個月這樣短,從補充后備母豬,到能繁母豬產出仔豬,再到仔豬育肥后上市,至少需要1年多的時間。
為了跳出所謂的V字型怪圈,我認為政府應按照以下思路改進和完善生豬產業支持政策,促進生豬產業健康穩定發展,保障豬肉價格相對穩定。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屬于公共品性質的生豬疫病防控工作。生豬疫病對生豬生產有破壞性影響,要本著“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花大力氣做好生豬疫病防控工作,完善生豬疫病防控體系。
二是要盡快完善具有公共品性質的生豬市場預警系統。在健全組織機構的同時,采用科學合理的信息采集方式,提高生豬供求信息的準確性;確定專門的生豬信息發布主體,便于養殖者獲取信息;市場行情分析和預測要具有合理的前瞻性。
三是進一步促進生豬產業組織合理化。一方面要適度引導生豬規模化養殖,另一方面要鼓勵發展生豬專業合作社。
四是恰當選擇政策出臺時機并保障政策相對穩定。生豬產業政策要有可預見性,并且要以一定的法規形式固定下來,減少生豬養殖者對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合理預期。
劉剛:生豬生長周期為6個月左右,但仔豬市場供求出現大幅波動后,生豬的生長周期會明顯延長,所以,在有些情況下,豬肉價格出現起伏,調控和恢復供求平衡的時間會較長。我認為,還是要建立基于目標價格的調控機制,從供求調節、市場預期、社會與政府儲備、疫情防治、市場監管、信息引導、食品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多部門協調,形成一套有效的豬肉價格監測預警及異常波動調控機制,實現監測準確、預警及時、調控常態,從而保持價格持續穩定。
中國經濟時報:目前許多外資企業如高盛公司、德意志銀行等競相投資中國的生豬市場,從而對中國的豬肉市場“推波助瀾”,你們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目前外資在中國的生豬市場是一種什么樣的角色定位?
劉剛:外資企業投資生豬市場,從市場的多元化發展來看,是好事,它能為廣大養殖戶提供一種高效、安全的養殖模式參考,提高國內生豬養殖技術和水平。從目前情況看,外資企業生豬投資規模在全國范圍來講不算很大,不足以對豬肉市場造成大的影響。若隨著外資企業投資規模增長市場占比明顯增加時,則應引起相關部門重視,豬肉市場作為重要的民生領域,還應以國內企業養殖規模占主要部分為宜。
徐小青:關于外資企業投資中國的養豬市場,上次豬肉價格波動后熱鬧了一陣子,后來降溫了,最近好像又說起這事來了,我認為不必過多解讀。我們需要了解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背景,多是以看好中國的農產品市場潛力、尋求商機想賺錢為動力的,另外我們也要看外資進入的方式,多是通過和中國企業合資、參股的方式參與,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逐漸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當然我們不能說對外資滲入到國內的生豬產業不重視,但也不要覺得它就能控制中國的生豬市場了,中國的市場,政府進行調控還這么難,要想控制它談何容易。另外有一些境外資金進入中國市場也有投機之嫌,原來是炒房、炒石油,現在看到豬肉賺錢,又開始投機。
喬娟: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實際上并不像國內的某些媒體所說的那樣想要控制中國的生豬和豬肉市場。外資進入中國養豬行業并不是直接進入商品豬養殖環節,外資主要進入的是中國的種豬養殖環節。我國目前出欄生豬的主要品種是進口品種,基于知識產權保護和長期獲利的需要,國外種豬企業不會一次性把原種豬賣給中國企業,進口種豬通常使用5年左右就需要更新。因此,中國巨大的生豬產業規模和種豬市場空間,必然吸引外資通過進口、合資甚至獨資等形式向中國供應所需要的種豬,這也是中國生豬產業發展需求所引發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一定的互利性。當然,長期來看中國生豬產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自己解決優良種豬的供應問題,正因為這樣,國家已經開始在這方面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并且進一步加強對本國種豬產業發展的支持。
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都希望豬肉價格保持相對穩定,價格的波動是正常的,但大起大落對誰都沒有好處。政府調控的目的就是使價格基本穩定,在生產者收入和消費者承受能力之間尋求平衡
中國經濟時報:在這段時間的價格上漲過程中,豬肉起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許多人認為,政府往往重視治理漲價而忽視降價,從而給人一種重市民、輕農民的感覺,各位認為是不是這樣?政府應如何做才能平衡二者的關系?
喬娟:首先我不贊同“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豬肉價格上漲引起的”這一觀點。一方面導致物價總體水平上漲的原因很多,豬肉只是其中的一種消費品而已,在物價總指數中所占的比重有限;另一方面豬肉價格的上漲既是豬肉價格周期波動規律的實際體現,也是導致物價上漲的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農產品價格方面,相對而言政府確實存在重視漲價而輕視降價的情況,其主要原因是農民相對市民來說還是一個弱勢群體,話語權與市民相比要弱得多。
很多農產品因為生產周期相對較長,受自然因素等的影響,價格周期波動幅度都比較大,而絕大多數消費者并不清楚農產品價格周期波動的真正原因,價格低時很高興,價格高時就抱怨。近年來多數消費者已經能夠接受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周期波動,媒體和政府的正確引導和宣傳功不可沒。當價格出現異常波動時,媒體和政府應該研究導致價格波動的真正原因并通過科普宣傳等形式傳遞給消費者。要讓消費者了解農業生產尤其是生豬養殖的周期性特點,當供給短缺發生后必須要有一個恢復周期;要讓消費者知道是否可能通過增加進口等手段來直接干預市場供給及價格,后果將會怎樣。
絕大多數養豬者前兩年一直在虧損中經營,現在好不容易豬肉價格上漲能夠賺些錢,難道不應該彌補一下養豬者的損失?所以,我認為政府不應該過度干預市場價格,而應深入研究漲價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影響因素,并根據生豬產業生產周期長和客觀上存在著周期波動的特性,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縮小豬肉價格的周期波動幅度,從而避免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
徐小青:我覺得還是這么看這個問題,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都希望豬肉價格保持相對穩定,價格的波動是正常的,但大起大落對誰都沒有好處。政府調控的目的就是使價格基本穩定,在生產者收入和消費者承受能力之間尋求平衡。我國的生豬市場從1985年就放開了,屬于最早放開的農產品市場,放開之后基本由市場在調控。豬肉在我國居民肉類消費中占60%多,如果只算豬肉、牛肉、羊肉消費的話,所占比例約80%,對食品價格影響比較大,所以在價格大幅波動時政府要調控。當豬肉價格處于高位時,國家會鼓勵農民多養豬及適當進口豬肉來平衡價格;但當豬肉價格比較低時,目前采取的措施相對要少,從這一點來說確實還有問題,但我認為這并不是國家的本意,前面說過了,政府尋求生產者收入和消費者承受能力之間的平衡,現在正在探討這個問題,可以給養豬戶直接和間接支持,間接支持如已經采取的建立政策性保險、增加動物疫病防治的投入、支持建立規模化養殖小區等;直接支持方面,可以探討與養豬農戶共同建立風險基金,市場價格低于養豬成本時,給生產者直接補貼等。
劉剛:漲價固然要重視,實際上,在價格大幅下降的時候,更應給予關注,大幅下降后往往會面臨大幅上漲風險。我認為,應分不同情況來判斷是重市民還是重農民。建議改進現有“漲跌都補”的補貼制度,可建立基于目標價格的浮動補貼制度,在價格大幅上漲時,應“重市民、輕農民”,適當減少養殖戶補貼、增加低收入群體補貼,鼓勵擴大養殖規模;在價格過度下跌時,要“輕市民、重農民”, 適當增加養殖戶補貼,減少低收入群體補貼,同時適度縮小養殖規模,但其中對目標價格的確定以及對補貼規模的把握則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調整與檢驗。
中國經濟時報:有人認為馬上就要進入冬季,豬肉將進入消費高峰期,所以在半年內豬肉價格不會有大的波動,將繼續保持高位運行,而有人認為隨著生豬出欄大量投放市場,豬肉價格將會出現暴跌。基于你們對這次漲價的認識,各位的判斷是什么?
喬娟:要想權威準確地預測未來一段時期的豬肉價格走勢,必須能夠準確預測未來一段時期的生豬可能出欄情況,因而至少需要全面掌握目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全國各地區的后備母豬、能繁母豬、仔豬、育肥豬等的規模和養殖情況,需要了解養殖成本的可能變化,也需要預測疫病可能發生和控制的情況,還需要了解豬肉替代品的價格變動趨勢。如果一定要對近期價格走勢作出一個大致的判斷,根據我能夠獲得的不全面的而且不一定準確的信息,考慮到生豬生產的周期性特性,以及馬上進入冬季這個傳統的豬肉消費高峰期,我認為豬肉價格不會在短期內大幅度下跌,在沒有重大疫情影響的情況下短期內也不會出現暴漲,因而會在目前相對較高的價位維持一段時期。
徐小青:因為沒有做細致的調查分析,這個問題不能肯定地說降或不降,但憑經驗判斷我認為大幅降價不可能,因為成本在那兒呢,而且也沒有暴跌的條件,暴跌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供給在短時間內大量增加,二是消費者對豬肉的需求突然大幅下降,豬肉消費占肉類消費的大頭,所以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豬肉的消費彈性與食鹽、糧食相比要大一些。綜合起來考慮,豬肉價格還是主要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不會暴跌,而是會保持平穩運行。
劉剛:由于生豬養殖周期較長,存欄量短期內不可能大幅增加,加上四季度是肉類消費旺季,牛羊肉市場價格也處于高位區間,導致牛羊肉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充當替代品,豬肉價格很難大幅回落,預計四季度豬肉價格將高位企穩。另外,天氣、生豬疫情(如生豬流行性痢疾、生豬高熱病等)、特殊事件等因素還會影響豬肉市場出現結構性、局部性供需失衡。綜合考慮,豬肉價格不會大幅跌落,整體上保持平穩的同時可能進行一些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