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1/18 15:32:00 來源:中國養殖網 閱讀數:
豬在中國物價體系中最受人關注,主要是它是國人餐桌上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而最有名的是豬肉在五年內“推動”CPI價格上漲,在國內外影響深遠。一次是2007年,一次是今年,這兩輪CPI上漲,讓國人對豬肉印象深刻,甚至有人認為,中國物價上漲是由于豬來推動的。當然,我們知道,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只有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就可能會失控。
中國豬肉過高,因此誘使中國進口豬增加。美國農業部11月更新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中國從美國進口豬肉8224.7萬磅,創下2000年1月以來單月自美進口豬肉的最高歷史紀錄。商務部數據也顯示,美國、墨西哥、芬蘭等國搶灘中國市場,“洋豬肉”紛紛涌入。為什么中國愿意進口豬肉呢?今年國內豬肉價最高時達20多塊錢,低的時候也有15塊錢。根據美國進口的數據,中國每進口一斤豬肉,1美元多一點,只相當于人民幣10元不到。如此懸殊的價格差距,是因為美國生豬養殖的成本遠遠比低于國內。有媒體報道稱,美國生豬價為中國一半。作為生豬主要消費的玉米,美國玉米為每公斤1.48元,中國玉米約每公斤2.4-2.6元,要比美國玉米高出70%左右。而且,美國母豬的產出也比中國高出約50%。
中國的豬肉價格上漲,主要是成本上漲,很多養豬戶的利潤都被成本不斷上漲給吃掉了。很多養豬戶反映,豬價上漲了,他們并沒有獲得超額利潤,很多也就只能獲得平均利潤而已。如果遇到倒霉年,很多豬的成本都能高過賣豬價。
還有,中國的豬肉從豬欄到餐桌,中間環節重重,層層加價,還可能加稅加費,這也是中國豬肉價格不斷攀升的重要原因。養豬的不如販豬的,販豬的不如收稅和收費的,遇到那些罰錢的馬路經濟罰款的,收過路費的,還有收管理費的,羊毛最終出在羊身上,最終都要消費者掏錢。要想降低中國的物價,我們認為,減少不合理的中間環節,以及減少不合理的稅費,是必須的。只有降低生產者的稅費,降低他們的生產成本,增加他們的利潤,才能創造出來更多現實財富。
美國豬來了,但也檢查出了質量問題。國家質檢總局日前通報,多批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地的豬肉產品,因被檢出含有俗稱“瘦肉精”的萊克多巴胺,而被我國檢驗檢疫機構發現。目前這些批次的豬肉產品已被退貨或銷毀,并未在國內市場銷售。可見,中國豬肉更應當自力更生,獨立自主,否則,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當然,能把外國的廉價貨進口一些進來,同時將我們的巨額外匯儲備實體化,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豬肉價格和蔬菜一樣,在回調成功之后(應當注意,絕對價格與生產者的成本沒有必然的聯系),又傷害了農民。價格高漲,市民吃不消,價格太低,農民吃不消。其實,這中間還是中間費用太高的問題,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都沒有真正分配給養豬戶和消費者。豬肉供應多了,成為要挾農民的降價虧本的幌子,而豬肉供應少了,又成為要挾市民高價賣肉的幌子。如何削減交易成本太高,依然是管理層應當關注的焦點。
如果從物價角度看,是肉價還是藥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該類商品物價由于中間環節太多,導致成本增加物價上漲,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我們在論及藥價虛高時指出,很多藥商已經形成一股強大的利益集團,將招投標玩弄于手心,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價格改革刻不容緩,最近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撰文指出,現在醫改已進入深水區,所觸及的深層次矛盾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大。“開弓沒有回頭箭”,必須上下一心、開拓進取、只爭朝夕,堅定不移地把這項重大改革實施好,走出探索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中國式解決辦法的路子。
同樣,關注豬肉價格變化的兩頭的利益,即一頭是消費者,一頭是生產者,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治理物價上漲,以及實體經濟被虛擬經濟掏空,不僅僅要從貨幣超發的根源出發,同樣,削減中間成本,削減流通費用,以及各種各樣的管理費用,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