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2/27 13:07:00 來源:新安晚報 閱讀數:
8月份的豬肉價格如同氣溫一樣,炙手可熱,不斷暴漲。在豬肉價格大漲的背景下,低成本的泔水豬死灰復燃。一桶桶骯臟的泔水,流向了合肥周邊的農村。在那里,這些泔水被煮后用來喂豬,而這些“泔水豬”則由一些專業戶進行收購……流水線似的運作流程令人吃驚。
本報記者經過一周的調查發現,北至雙鳳、東至磨店、南至義城,都有不少“泔水豬”養殖場。而且,對于泔水養豬,場主們毫不避諱。
泔水喂豬問題,其實不是一個新的問題,早年在農村泔水喂豬較為普遍,那么“泔水豬”能否食用呢?安農大教授李郁認為,泔水作為多種餐飲廢棄物的混合體,長期置放容易腐敗并滋生微生物,其中殘余的營養成分已被微生物吸收殆盡,即使高溫加熱處理,也根本滿足不了豬對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攝取,另外,泔水豬也容易傳播疾病,“好多人畜共患病就是吃泔水豬肉吃出來的,像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豬肉絳蟲、口蹄疫等等。”
“泔水豬”帶來的危害如此之大,卻能堂而皇之登上居民餐桌。對此,監管部門負有不可推脫的責任。在長豐縣動物衛生監督所,記者支付了110元檢疫費,輕松為子虛烏有的“50頭豬”開具了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由此可見,政府部門的監管無法讓消費者放心。
泔水問題的管理,涉及經信委、畜牧局、工商局、質監局等多個部門。按理,這些職能部門應該通力合作,形成一個強大的監管鏈,共同為百姓的餐桌負責。但實際上,誰也說不清這條監管鏈的“空隙”有多大。解決問題時,強調“齊抓共管”,但多頭管理帶來的卻是“龍多不治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