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2/27 13:50:00 來源:中國網 閱讀數:
12月24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近期對液體乳產品抽查的結果。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140%。25日,蒙牛發布申明“向全國消費者鄭重致歉”。另一款福建產的長富純牛奶也被檢出黃曲霉毒素超標。黃曲霉毒素M1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強致癌性。
蒙牛淡忘了魯迅先生名言的前半句——吃的是草,擠的是牛奶,血;卻時刻牢記后半句——但要我的命,我是不干的。“三聚氰胺事件”的震蕩和余波差一點讓蒙牛“斃命”。2008年10月18日,時任蒙牛集團董事會主席的牛根生流淚的“萬言書”表示,由于“股價暴跌,導致我們抵押給摩根士丹利的蒙牛股份在價值上大為縮水,這引得境外一些資本大鱷蠢蠢欲動,一面編制謊言,一面張口以待……能不能及時補足保證金,關系到企業話語權的存亡。”或是個人的魅力,蒙牛一落淚,國內資本就伸手。柳傳志、俞敏洪等都給牛根生提供5000萬—2.5億元不等現金。
按理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虎口脫險的蒙牛,依然是“埋頭吃草”,沒有“抬頭看天”,這個“天”是民生如天、食品安全重于天。再次發生“特侖蘇事件”,又給消費者蒙上陰影。“事不過三”。今天的黃曲霉毒素超標,能否成為蒙牛最后的“劣跡”?“吃一塹長一智”,“鄭重致歉”不是推卸企業責任的法寶,“吸取教訓”不能總是只吸收不消化。聽其言,觀其行。蒙牛能否消除安全隱患,能否重樹品牌形象,公眾拭目以待。
很大程度上講,蒙牛是從伊利中“分娩”而生。因為是當時從業于伊利的牛根生,從伊利里拉出一支隊伍,創辦蒙牛的。這是一個民企“脫胎”于國企的經典,亦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經典。在民企民資遭遇政策的“玻璃門”背景下,民企做大做強真的不容易,幾乎是鳳毛麟角。奶業民企的蒙牛能夠與國企的伊利呈鼎立之勢,甚至成為行業的“領頭牛”,引領行業的發展,加速市場的競爭,這無疑是件好事。在蒙牛奮躥歷程中,我們似乎看到民企的未來。競爭出生產力,但競爭也出破壞力。蒙牛與伊利的身上都或多或少“貧血”——缺少“道德血液”,倒是把資本的罪惡暴露無遺。
中國奶企缺乏“奶牛品質”——吃的是草,擠的是牛奶,血。諸多奶企擠的是“劣質奶”,道德血液一而再“被擠出”,這是極其危險的。外資正在虎視眈眈,隨時會一口吞下。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外資收購的民族品牌不計其數。其中不少民族品牌在被外資收購后已被人們遺忘,而外資品牌則趁機蠶食市場份額;沒有消失的,也有不少市場份額萎縮,不復當年之勇。我們只能用“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來詮釋。
監管“揚鞭”旨在蒙牛“奮蹄”。培養一個民族品牌、民企品牌歷經千辛萬苦,但是其中一些民族品牌卻不珍惜自己的品牌。一些民族品牌急功近利,并形成所謂的行業“潛規則”,相同行業之間缺少“同行是冤家式的監督”,加之相關監督管理機制的滯后,形成虛假的“強大”。民營企業的發展、民族品牌的振興,都需要喝上一杯“安全奶”、“優質奶”,以增強“營養”,健康發育,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