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2/6 14:41:00 來源:中央日報網絡報 閱讀數:
盡管臺“總統府”方面一再重申,對于美國牛肉進口問題,“沒有預設立場和時間表”,然而非但養牛、養豬業者醞釀大規模抗議,部份藍營“立委”日前也計劃展開跨黨派串連,要求不能輕易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可以預見,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溝通疏導,很快就會爆發一場政治風暴。
從2003年12月以來,臺灣曾經三度禁止美國牛肉進口,又三度有條件開放;2011年1月,市售美國牛肉驗出瘦肉精遭到下架,引發美國強烈不滿,原本可能恢復談判的“投資及貿易架構協定”(TIFA)因此無限期延宕。這段過程顯示,美國牛肉進口題早就不是單純的民生問題或是消費者安全問題,而是復雜的政治與經濟問題;美國牛肉的風險也無法以理性的科學或醫學角度判斷,而是要從民粹的認知來解讀。
就事論事,美國牛肉當然不是零風險,但全世界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的至少就有二十多個國家,連同美國本身,每天都有數以百萬的人吃美國牛肉,難道他們都不怕死?再說,根據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從出生到八十歲,每天吃112克美國帶骨牛肉、牛內臟、絞肉,感染新型庫賈氏病(VCJD)的平均終生風險,分別為一千億分之2.72、一百億分之1.50O與一百億分之5.77。相較于抽煙的1萬分之7.7、吃檳榔一萬分之5.9,顯然要低很多。所以夸大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的危險,確實是過甚其詞,危言聳聽。
盡管如此,此一問題既已變成政治問題,就必須以政治手段解決。臺當局外有美國的壓力,內部則須面對“立委”的杯葛、業者的反彈,以及消費者的疑慮。“農委會”針對美國牛肉定出三項重點,包括照顧消費者權益、兼顧產業團體發展、符合國際規范,其道理正在于此;而要達到這三項目標,有效的溝通與周延的決策,更是不可或缺!
令人擔心的是,從這幾天的發展看來,臺當局無論是內部的溝通或是對外的宣導,顯然都大有檢討的空間。舉例來說,馬英九雖然確曾表達過希望在下個任期內努力推動解決,但他既然“沒有預設立場和時間表”,何以部門卻緊鑼密鼓,密集開會,儼然美牛開放進口政策已經箭在弦上?
如果說這種積極態度只是要做給美國人看,或許還有點道理,但看來似乎又不是這樣,各單位確實十分認真,這種劍及履及的做法誠然值得肯定,問題是,行政部門在制訂政策時,在執政黨內有沒有先約集黨籍委員進行黨政協調?匯聚黨內共識?如果連執政黨委員都不支持,怎么跟在野黨溝通?再者,在政策方向尚未確定之前,為什么讓“外交部”、“農委會”、“經濟部”各自對外放話?使社會和業者誤解馬上就要開放?難道沒有統一對外發言的管道嗎?口徑難道不應該一致嗎?
我們必須指出,上次美牛風波鬧得不可開交,就是因為溝通不足,“立委”群起反彈;馬英九強調“一定要加強溝通工作,不管有沒有開放,處理美牛議題都必須清楚、透明”,顯然是有感而發。但現在看來,相關部會似乎還沒有記取教訓,這或許是新“內閣”剛上任還未進入狀況所致,固然情有可原,但若不能趕快補救改進,恐怕很快就會遭到風暴來襲,實在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