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4/28 10:46: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多年來,瘦肉精、假豬肉、病死豬肉等問題的屢禁不止,豬肉這種常見的肉類,讓中國消費者糾結不已。
禁肉風波與“自救”年代
國家體育總局日前鄭重其事地通過新華社辟謠:劉翔從未斷過吃豬肉。這一表態,是對之前媒體報道運動員不敢吃豬肉的回應。有媒體報道說,在備戰奧運會的重要時刻,中國運動員為了遠離瘦肉精,長期斷肉,連劉翔也多年不吃豬肉。“我特意向110米欄國家隊領隊楊繼敏核實此事,他很氣憤,說劉翔從來沒有斷過吃豬肉、牛肉等肉食,”總局科教司綜合處處長陳志宇對新華社記者說。
不過,辟謠并未能平復風波,公眾更是刨根問底:劉翔你吃的是哪里來的豬肉?
這樣的新聞看似充滿幽默色彩,但背后卻是中國食品安全的尷尬現狀。多年來,瘦肉精、假豬肉、病死豬肉等問題的屢禁不止,豬肉這種常見的肉類,讓中國消費者糾結不已。
據中國肉類協會介紹,我國既是生豬生產大國,也是生豬產品消費大國,多數地區群眾的日常肉食消費以豬肉為主。2008年全國肉類人均占有量為54.8公斤,其中豬肉為34.8公斤,豬肉食品在整個肉類食品中占了60%以上。
但不知從何時起,無論怎樣烹調,豬肉變得不再香氣誘人。大多數人開始對豬肉安全問題“耿耿于懷”,為了防止在集貿市場上買到“問題豬肉”,他們堅持到大型超市購買豬肉。但可悲的是,如今即便是超市也不再令人放心。
不僅是豬,它的好伙伴牛和羊也飽受“安全之困”。
從消費角度看,中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也讓瘦肉的價格遠高于肥肉,瘦肉率自然成為最受重視的指標。業內人士指出,要想提高瘦肉率,正確的做法是通過“從遺傳上改良豬種,養瘦肉型豬”,但目前中國大部分生豬由于分散養殖,缺乏科學飼養,把商品豬作為種豬繁殖,品種出現退化瘦肉率不高,于是,有些人就想到了“偏方”——瘦肉精,來改變活豬的瘦肉率,導致食品安全出現問題。
2009年的河北瘦肉精羊案、2010年的湖南瘦肉精案、2011年的河南雙匯瘦肉精豬,瘦肉精屢屢“借尸還魂”,一次次將公眾的擔憂推向頂點。
于是,為了在這個充滿了“不好吃”、“不能吃”的時代能夠“吃得好”,人們開始堅持自己動手。
自從玩著網絡的網易公司CEO丁磊忍不住去做一個“豬倌兒”起,越來越多的企業跨行涉足養豬業:中糧、武鋼紛紛涉足。
按照丁磊的講法,他只養1萬頭豬,這不是網易的一項投資,而是公益事業,“網易做這個事情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再賺多少錢,是希望探索出一個可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提供農村工作機會的又能全國推行的養豬流程和模式。”
針對部分媒體的質疑,丁磊則坦言:“沒錯,我就是在作秀。問題的關鍵是要看為了什么作秀。我是想通過養豬來探索農業生產新模式,同時,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做一些嘗試,為此作秀來喚起大家對這些問題的關注,有何不好?”
丁磊還表示,希望自己成為一顆火種,帶動更多人的思考和參與,一起來改進整個產業鏈,改善食品安全問題。
不過,丁磊似乎把食品安全想得太簡單了,即使他的養豬場一切順利,充其量也就能保證豬肉安全,還是極小部分人的豬肉安全。
有評論認為,一個“丁磊”站出來,千千萬萬個“丁磊”跟上來,最終實現我國食品安全的海晏河清、歌舞升平,完全是一個娛樂公眾的笑話,更像是一記耳光。實現食品安全的途徑不是依靠強有力的質量檢驗,而是寄希望于無數個“丁磊”痛定思痛之后的跨行業作業,這實在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記者翻閱資料了解到,《小康》雜志通過持續關注發現,食品安全問題早已高居國人不安全感之首,且不安者的比例還在逐年上升:2009-2010年度為六成人,2010-2011年度上升到近七成人,2011-2012年度更高達逾八成人。
從這次質疑中國運動員集體不敢吃肉的“極端個案”,到逾八成人認為食品不安全的普遍認知,顯示公眾對本土食品的信心正逐漸喪失。有時,這些情緒的危害,甚至遠超食品安全問題本身。
在如此嚴峻的現實面前,有關部門非但不能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一些政府部門和單位還給自己“開起了小灶”。
“特供”一詞開始進入人們視野并被嗤之以鼻。
其實,“特供”本身也不是一宗罪,倘若從養殖養育的角度來看,它便是一種追求自然、遠離污染的生產經營思路。只不過,近些年來,因某些政府實權部門利用手中權力,千方百計地為自己謀求長期享用“特供食品”的特殊福利,而廣大消費者卻常常生活于“普供食品”質量堪憂的擔驚受怕中,故而公眾往往一聽到“特供”之名,便很快會引發“腐敗”之恨。
豬肉安全從何破題?
事實上,原《生豬屠宰管理條例》自1998年施行以來,對于加強生豬屠宰管理,保證生豬產品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從近年的情況看,“放心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一些地區私屠濫宰屢禁不止,屠宰病害豬、注水豬的現象時有發生,銷售、使用病死肉、注水肉等不合格生豬產品的情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
今年“3·15”期間,河南電視臺曝光了河南省通許縣的“病死豬還魂”現象——當地長期存在病死豬收購外銷一條龍,不法商販公開打廣告收購病死豬;政府防疫員收錢開免疫證明,甚至充當病死豬中介;多部門集體不作為,病死豬肉暢銷開封、鄭州和許昌等地。
短短一個多月,媒體又曝光了深圳光明高新區一黑作坊屠宰死豬,然后用福爾馬林漂白豬肉,再打著新鮮豬肉的招牌銷售。據報道,這個窩點日產死豬肉約上萬斤,大多流向深圳公明、松崗等地。
媒體曝光——政府整治——死灰復燃。相對“問題膠囊”耗時8年打造出的一部“不死神話”,深圳這家豬肉私宰點雖顯“小打小鬧”,但就“劇情”而言,實在是如出一轍、毫不遜色。
“中國的豬肉產業非常混亂,比奶業亂得多,農業部管理起來可謂千頭萬緒。”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媒體。
確實,“龍多不治水”。這也正是8個部門管不住一頭豬、“瘦肉精”危害老百姓多年而未見根治怪相的癥結所在。
因此有人提出,能否變成“一龍治水”,國家能否成立一個獨立的監督機構,對豬肉安全專項管理;也有人建議,相關國家監管機構能否由塊塊管理變為條條管理,從而避免與地方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還有人表示,豬肉安全包含多個鏈條,從生豬的養殖、屠宰、豬肉加工到配送、批發和零售,環節眾多,監管部門繁雜。要把所有的環節納入監管,發現問題時有章可循,豬肉安全追溯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法寶”。
日前“絕食抗議”病死豬肉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MBA學院教授史璞,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監督部門是塊塊管理,總的管理機構只能起到指導作用,下面的分級管理機構和當地政府聯系緊密,人員工資、福利也由當地財政劃撥,主要來源于當地納稅,這便客觀上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影響監督執法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絕食抗議”之后,史璞一直在反思。他認為,食品安全問題,表面看是一個經營經濟問題,實質已經演變為一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和體制問題,既存在著不良商家的利欲熏心,更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特別是監管部門的不作為乃至亂作為。
“一方面,地方政府的不問責導致有效監管缺失。另一方面,懲治力度小、違規成本低,變相縱容違法經營。加之,惡性競爭加劇偽劣假冒。”史璞說, “確保食品安全,每個公民都有自己的行為責任,但政府有它的職責責任。兩方面都要努力,光靠政府不行,光靠公民更不行!因為很多公民做不成的事,才通過納稅來供養政府來為自己辦實事。”
據悉,去年以來,全國公安部門對“瘦肉精”、“地溝油”等嚴重危害群眾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強力打擊和全面圍剿,共偵破食品安全案件5200余起、制售假劣藥品案件6500余起。此外,公安部門還偵破了銷售“病死豬”的犯罪案件170起,查扣“病死豬”及其肉制食品近6000噸。
公安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集中偵破一大批銷售“病死豬”犯罪案件的基礎上,今年將進一步集中打擊銷售“病死豬”犯罪,把打擊重點,對準那些大量非法收購“病死豬”加工制售肉制品牟取非法利益的犯罪團伙,把收購、販賣、屠宰和加工環節作為查處的關鍵環節予以嚴厲打擊。
但愿,如史璞所愿:秋后,問題豬肉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