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6/15 11:12:00
來源:農博網
閱讀數:
隨著養豬生產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環境污染的壓力越來越大。公眾對環境污染的關注日益強烈,養豬生產者不得不考慮采取某些措施,盡可能減少豬糞便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養豬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我國養豬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嚴峻。養豬繼續增加,廢水排放跟隨增加,而環境容量越來越有限,技術與成本可行的豬場廢水處理與回收利用的模式(工藝)還不足以應對各種類型的養豬場廢水處理。
20年來,我國養豬主工藝沒有改變,養豬過程基本上都要面臨不同程度的廢水排放問題。來自養豬業的主要污染源是污水、臭氣和糞便,它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可源自養豬過程、廢棄物排放、堆放或貯存過程以及廢棄物處理、運輸和利用過程。豬場污水仍然是當今畜牧業造成環境污染的最突出問題,最受關注的污染物成分還是傳統的有機物、氮和磷。
養豬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出現在規模化的養殖場,規模小而相對集中的養殖小區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隨著城鎮擴大、工業發展和水源的緊張,豬場越來越難找“立足之地”。
解決養豬生產中污染問題的途徑
重視豬場建設。
豬場是豬肉的生產基地,場址的選擇非常重要,建場用地應符合城鎮發展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的要求以及相關的法規,一定辦理申報批準手續。場址應選在居民區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或側風方向,居飲水水源的下方;地勢高燥、利于排水、通風良好、土質堅實、滲水性強、背風向陽,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困難的地方,易造成環境潮濕,地勢過高不利于防寒防暑;水源充足,水質好,飲用水要符合水質標準要求,要經衛生檢驗;應遠離交通要道,有利于防疫,減少和杜絕疫病傳染,但也不能把豬場建在交通十分閉塞的地方,雖利于防疫,但不利于生產;豬場周圍應有一定數量的土地,種植飼料和消納糞污。有一定規模的豬場應考慮布局,一般劃分為管理區、生活區、生產區和隔離區,管理區、生活區在上風方向,隔離區在下風方向,生產區居中。種豬應在生產區的上風方向,生長肥育豬在下風方向,斷奶仔豬、后備豬居中。對豬舍的建造要求:冬暖、夏涼、通風、向陽、干燥。養豬的環境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環境影響豬的健康和生產,另一方面豬在生存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糞便、污水及其他廢棄物可造成環境污染,導致體質下降、免疫力降低、行為異常和應激,對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對所有的豬都采用全封閉式豬舍,全用水沖糞的作法不符合養豬生產的實際需要。
豬場污水處理。
解決養豬生產中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豬場污水處理,但是污水處理不僅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被動措施,而且大大增加了養豬生產的成本。
過去許多集約化豬場過多考慮運輸、銷售等生產成本而忽視其對環境的潛在威脅,往往將場址選擇在大中城市的城郊或靠近公路、河流水庫等環境敏感的區域,以致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現在不得不重新面臨搬遷。因此建場時一定要把豬場的環境污染問題作為優先考慮的對象,將排污及配套設施規劃在內,充分考慮周圍環境對糞污的容納能力。在場址的選擇上,應盡量選擇在偏遠地區、土地充裕、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水順暢、治理污染方便的地方建場;同時最好能與當地的立體
農業相互促進,變廢為寶,達到生態農業綜合、持續、穩定地增長。
有效的營養措施。
通過開發低污染日糧(生態型日糧),降低日糧中營養物質(主要是氮和磷)的濃度,提高日糧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利用,減少或禁上使用有害添加物。
革新飼料加工工藝。飼料安全是畜產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在有條件的養殖場內最好采用膨化和顆粒加工技術,破壞或抑制飼料中的抗營養因子及有害物質和微生物,以改善飼料衛生,提高養分的飼料轉化率,減少糞尿排泄量。如果加工工藝控制不當,飼料添加的各種化學物質在粉碎、輸送、混合、制粒、膨化等過程中會發生降解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而生成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對飼料及環境極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我們必須非常注意各類添加劑在豬飼料中的合理應用。
利用飼料添加劑。在豬日糧中近2、3的磷是以植酸磷和磷酸鹽的形式存在的。由于豬體內缺乏能有效利用植酸磷的各種酶,所以在加工時必須大量添加無機磷以滿足豬的生長所需。如果在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就可以將植酸磷水解為游離的正磷酸和肌醇而被吸收,從而提高磷的利用率,間接緩解磷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
采用低蛋白質-氨基酸平衡的“理想蛋白質”模式。
在配制日糧時可適當降低日糧的蛋白質濃度。將日糧蛋白質含量從18%降到16%,將使育肥豬的氮排泄量減少l5%,而如果將日糧蛋白質含量增加至24%,則使氮排出量提高47%。
通過氨基酸平衡(一般是通過使用多種氨基酸添加劑)使蛋白質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減少多余的氨基酸被用作能量來源。日糧蛋白質中的氨基酸模式與動物對氨基酸的需要相匹配,這一概念稱之為“理想蛋白質”。日糧中氨基酸應能夠滿足*瘦肉增重時的最小需要量,而過剩部分很少,這是提高蛋白質利用效率,減少氮排出造成環境污染的途徑之一,特別是在氨基酸不平衡的日糧中使用賴氨酸、蘇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這樣可以大大改善氮的利用。
為了保證畜禽的生長性能,在降低蛋白質的同時,必須考慮日糧氨基酸的水平和氨基酸平衡,特別是注意補充重要的限制性氨基酸。一般必須補充賴氨酸和蛋氨酸,在大多數情況下,還必須考慮補充蘇氨酸和色氨酸,日糧蛋白質水平降低越多,補充的限制性氨基酸種類和數量也就越多。在低蛋白質日糧中補充氨基酸,可降低氮的排出,減少尿量。因為在降低日糧蛋白質時,通常減少了豆粕的用量,而豆粕中含有2%~2.2%的鉀,豆粕用量的降低即日糧中鉀的水平也降低,日糧蛋白質和鉀水平的降低將使畜禽的飲水量下降,排尿量減少。
選用新型的無公害飼料添加劑。
微生態制劑、酶制劑、生物活性肽等能有效替代如抗生素、高銅等生長促進劑。它們可以消除飼料中抗營養因子,補充內源酶,提高飼料利用率。如植酸酶可提高飼料中植酸磷的利用率,既可減少飼料中無機磷酸鹽的添加,又可降低糞尿中磷的排泄量;益生素的使用可抑制腸內有害微生物菌群,以達到恢復腸道菌群平衡,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等,從而提高飼養利用率和畜群健康的目的。它和化學益生素、酸化劑等都是抗生素的有效替代添加劑。
飼料原料選擇。依據營養物質的可利用率來制訂日糧配方,避免營養過剩。選擇易消化的飼料原料,可以提高營養物質的消化率而降低排泄量。
從飼養管理角度減少環境污染。
幼齡豬在低溫影響下磷的排泄量會提高,而且會使骨骼發育不全;相反在超過37.8℃的高溫環境中機體鉀離子和碳酸鹽的排泄量會增加而不利于豬的正常生長。因此我們必須為豬生長發育提供適宜的環境,采取合理組群、及時處理豬場糞尿、定期消毒等措施;同時根據每日營養需要提供定量的飼料,盡量做到不浪費,以減少豬對飼料的攝入量。這樣一來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豬場糞污的排放量,減少蛆、蠅、蚊、螨等害蟲的繁殖,而且可以降低豬尤其是仔豬的發病率。此外,豬場內的老鼠、蒼蠅等都可造成飼料營養損失或在飼料中留下毒素,還會傳播各種傳染性疾病。在養殖場內我們應當盡可能消滅它們,以減少其對生產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