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11/20 11:01: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 閱讀數:
時下我國肉羊產業存在養殖規模較小、生產設施設備與技術落后、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相對低下等問題,加速我國肉羊產業標準化規模發展,提高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在目前的發展條件下,如何因地制宜地推進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的發展,避免陷入“規模不經濟”誤區,使養殖戶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為此,記者近日采訪了我國國家現代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李秉龍教授。
科學定位標準化規模經營規模經營的概念源于規模經濟,也就是說,肉羊規模經營的理論基礎其實是規模經濟理論。規模經濟是指規模擴大后產生的單位成本的下降。規模經濟可以來自外部整個產業發展,也可以來自企業內部的大規模生產。肉羊規模經營應該是在既有的約束條件下,適度擴大肉羊生產經營單位的肉羊飼養規模,使土地、資本、勞動力、飼草料等生產要素配置趨向合理,以達到*經營效益。
衡量肉羊經營規模大小有很多指標,比如,肉羊存欄量、出欄量、擁有的羊舍面積、草地或耕地面積、投入的資本、使用的勞動力和機械等。“這些指標都是有偏差的估計,其實衡量經營規模大小*的可比指標是所獲利潤的多少。”李秉龍說,“但在當前的農業經濟管理和農業政策執行中,很多人會僅以‘出欄量超過一定的規模’來判斷某一養殖場是否是規模經營,并且他們認為,養殖場的出欄量越多,其規模就越大。這完全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在實際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大型羊場要么大量羊舍空置,要么實際數量達不到報告的數量,要么資金短缺無法擴大生產,要么虧損賣羊??梢?,出欄量與利潤率并不成正比。部分大型羊場的虧損就是‘規模不經濟’的表現。”
因地制宜推動肉羊規模生產
將飼養20只~30只羊的農戶或者兼業養羊的農戶看作不是規模經營,這在很多地方似乎已形成共識。但是,在農區、半農半牧區,正是這些規模較小的養羊戶充分利用了剩余或邊際勞動力、自家的農副產品等,低成本地飼養了肉羊,羊糞又上到了自家地里,實現了農牧業的有效結合。大量調查表明,很多所謂的規模羊場,特別是大型育肥場的羔羊,主要來自這些小的養羊戶。這也是小的養羊戶長期大量存在的經濟原因。
李秉龍說,家庭經營是農業最基本的經營組織形式,這是由農業產業特點所決定的,我國農村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驗也充分驗證了這一 點。
比如湖北省十堰市的“1235”養羊模式,就是一個農戶建設一棟標準羊舍(76㎡),飼養20只能繁母羊,種植3畝優質牧草,年出欄肉羊50只。據調查,“1235”養羊戶年純收入3萬元,只均增收200元以上。截至2011年,十堰市“1235”養羊模式戶達到了3124戶,規模養殖比重達到了90%以上,肉羊飼養量達到170萬只,出欄90萬只,產值20億元,純收入7.3億元,肉羊產業從業勞動力10萬人,人均純收入7300元,比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4000元,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湖北省畜牧獸醫局將該模式作為標準化養羊模式在全省普遍推廣。
全產業鏈發展為肉羊生產帶來規模效益
近年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肉羊產業化,以小肥羊餐飲有限責任公司肉業總部遷入巴彥淖爾市為契機,整合示范引領市內肉羊加工企業。
在這些強勢企業的帶動下,巴彥淖爾市以培育養殖專業戶、專業村為重點,通過“普遍散戶抓繁育、流通隊伍分散收購、專業化小區(場、戶)集中育肥、龍頭企業分割包裝上市”四個層次,梯次推進,逐步形成分工分業的繁育、收購、育肥、加工生產體系,集中規模育肥出欄羊占全市總出欄量的60%以上。
李秉龍認為,我國肉羊生產只有植入整個產業化經營大鏈條中才能有長足的發展。肉羊生產須以市場為導向,以養羊戶經營為基礎,以“龍頭”組織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將肉羊生產過程中的科學飼喂、品種改良、飼料生產、屠宰加工等諸環節串聯成一個整體,進而將家庭式養羊戶的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的大生產。這不僅能夠提升我國肉羊產業市場競爭力,而且能夠全面提高羊肉質量和養羊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