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12/12 10:48: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令畜牧人無比振奮。對于畜牧業,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畜牧生態文明建設,畜牧生態文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態畜牧業,而是適合人類發展與畜牧業跟進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復合生態環境。畜牧生態文明是畜牧業在社會生態的承載力載荷內運轉的人工再造生態系統。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面對未來,我們深切感到我國再造畜牧生態文明迫在眉睫,建設我國“畜牧生態文明標準”也迫在眉睫。
真正的生態文明是復生態
在我國,畜牧生態承載力也有了初步研究。但是有一些問題,就是一提生態就想當然地片面地理解生態和畜牧業生態問題。一般認為,生態畜牧業的基本要求與特征是:種養結合、健康養殖、資源循環、環境友好、節約高效?,F代畜牧業的本質是種養分離,工廠化養殖,高投入、高產出,就是說生態與現代化是天然的對頭。這個矛盾如何解決?不是說生態就生態了,說文明就文明了。
這和我們人類所處的現實是一致的。我們70億人肯定是不怎么生態的,甚至是反生態的。生態具有自然主義的主體思維方式,其實人類的每一點進步都會和自然發生對抗,這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所以對于人類來講生態有正負之分,有有理和無理之分,最重要的是有虛實之分。對于生態必須全面看待,客觀把握,唯如此我們才會建設真正的生態文明。僅僅有生態,沒有文明、沒有文化、沒有人的主體性,那么回到原始狀態、混沌狀態不是更加生態?我們一般所講的只是生態的一小部分,所謂正生態,令人心曠神怡、令人陶醉、令人享受,可是,陽光總在風雨后,地震、洪水、冰天雪地、火山噴發、雷電風暴、病毒細菌都是生態的一部分,這樣的生態不是我們所要的,可是這些負生態直接降低了人類的承載力和生產力。生態是中性的,這種中性是復合型的,是酸堿中和的結果。也像陽光一樣,純潔無瑕,但卻是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復合,真正的生態文明是復生態。
生態本身也是發展變化的。世界上、地球上、宇宙中從沒有永恒的生態,而自從人類以人的形態——“人態”獨立于世界以來,生態無疑已經被人化了。那些純粹自然的生態被人類一點一點“人態”,好不好?這很難定論,人定勝天的提出讓我們有了希望,可是大自然的報復也讓人嘗盡了苦頭,反復地思考一下,難道人類還吊在樹上,吃著野果子就會受到大自然的優待嗎?顯然,歷史從未有過這種記載。大自然給人和動物、植物等生靈的承載力是極為有限的。萬物之中,只有人打破了生態的束縛,自己解放了自己,揮動著雙手反抗了生態之神的壓迫和剝削。
當然,歷史就是峰回路轉,人類成為了自然的主人之后,就開始了以人為本的生態再造,開始了人類的生態文明建設,這不是屈服于自然,而是在認識生態規律之后,對生態的改善和改造,包括人類自身的主動適應。生態文明絕不是對自然的俯首貼耳。與自然的交往中恭順服從,屈卑馴服的無所作為那只是生態,而不是文明,文明是平等對待,不卑不亢。生態文明是人類充分認識掌握自然規律,尊重、利用和改造、創造自然力
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延續創造條件和環境,努力在一些鐵打的必然性里注入人力,從而使人類徹底打破生態的束縛,使人類徹底得到解放,生態文明絕不是讓人類甘愿成為自然的寄生蟲。
制定各級“畜牧生態文明”標準
畜牧業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是人工化,是人為再造文明,是自然生態和人工生態的碰撞、整合、結合而出。
第一,畜牧業生態文明關起門來搞不成。建設畜牧業生態文明不是畜牧業自身的事情,而是國家層面上必須首先進行的,全社會參與。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非常好,畜牧業應該從國家和社會兩個視角,從其他“四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得到支持,再造畜牧業生態文明。
第二,沒有標準,無法團結統一建設畜牧業生態文明。因此建議盡快制定各級“畜牧生態文明”標準。畜牧生態文明不是一個雜貨筐,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往里裝,畜牧生態文明也不是一瓶純凈水,什么雜七雜八的營養都不讓兼容。當務之急是應該
馬上研究制定國家、省級、縣級“畜牧生態文明”建設標準,整合現有力量,系統化起步,用幾十年、上百年負責任地扎實開展具體工作,而不是跟著形勢變遷喊口號,而貽誤了生態建設的分分秒秒。
第三,啟動全員、多元參與機制建設。市場化和舉國體制相結合才會又快又好。這是一個中國特色機制。國家必須出大力氣,同時調動全員、多元參與,發揮制度優勢。“畜牧生態文明”建設是公益性的,又時效性差,國家不帶頭干,就會是一紙空談。
第四,高度重視對畜牧生態承載力的把握。注重區域布局,在承載力高的地區發展生產,在承載力低的地區調控發展,在零承載力的地區堅決禁止飼養。注重總體上總量控制,適當使生產稍低于市場需要,“生態的是欠缺的”。注重在內部注意承載力比選、交換,提高總體承載力。畜牧生態承載力不僅是養殖數量的多少,更應該注重生產效率和承載力周期的差別,注重高效率、長周期品種、養殖方式的扶持。注重維持、發展、浪費的承載力界限,主動預防浪費,使生態在承載力載荷內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