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1/16 9:23: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2011年6月,一些乳企以“衛生不達標”為由拒絕收購散戶手工擠奶,少部分地區出現倒奶賣牛現象,2012年全國奶牛存欄量大幅減少,“奶荒”更為嚴重,2014年初牛奶價達到最高點。然而,奶價并未在高位走穩,因2014年受進口奶粉影響,奶價出現大幅回落,奶農倒奶殺牛再度重演。
“奶荒”似乎剛緩解不久,“倒奶”又成為當下乳業困局的新寫照。近日,全國多地“倒奶殺牛”現象持續發酵,河南眾多奶牛養殖戶也被波及。為助奶農解困,1月11日農業部表示將通過協調乳品企業增加收購等措施保護奶農利益。而業內專家則認為,除國際乳品價格持續走低、國內乳制品產量過剩等客觀因素外,我國牛、奶分離的模式,更是導致原奶定價無序的癥結所在。
中小養殖戶陷“倒奶”重災區
“現在的形勢已不是虧損不虧損的問題,很多牛場邁不過這道坎兒就面臨倒閉。”2014年,國內奶源價格走出一條下滑的“悲傷曲線”,河南駐馬店新蔡的奶牛養殖戶李先生告訴記者,2013年末正值奶荒,當時養牛賺得多,一公斤牛奶能賣4塊多。自己和其他養殖戶一樣,購買了大量奶牛,每頭牛購入價在18000元左右。可2014年受到進口奶源沖擊,本地牛奶又產量過剩,如今牛奶售賣價幾乎不足每公斤3元錢,周邊牛場都在廉價處理奶牛,一頭牛才能賣8000元左右。盡管賠了大錢,自己仍把牛場規模從1200頭壓縮到800頭,如果形勢沒有好轉,他還得賣掉更多的牛。由于牛奶加工企業收奶時判定奶源不達標,過去一個月中他已接連倒了7天奶,每次都要倒4噸多。然而更可怕的是,即將到來的3月至9月是產奶高峰期,市場奶源過剩的現象將更加嚴峻,到那時多數企業將挺不過這場乳業寒冬。
李先生面臨的困境,已成為國內多數地區奶農的共同危機。有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近期全國生鮮乳價格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2015年1月第一周全國主產省生鮮乳價格為3.67元/公斤,同比下降12.4%。當前一些乳品加工企業已限收、停收生鮮乳,“賣奶難”問題在國內多地凸顯。
廣東省奶業協會顧問、原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2009年起,我國奶農殺牛賣牛不斷,每年退出、棄養的農戶均超10萬戶。而今年,奶源最欠缺的廣州也有10戶奶農棄養,這是15年來首次出現的現象。根據農業部對482個生奶固定觀測點1至9月份的價挌調查,國內收奶價已從每公斤4.26元降至3.84元。而實際上,年底最后這兩三個月的奶價一直呈下跌趨勢,青海、山東的散養戶奶價已跌至1.6元/公斤。
“這一波奶源困局,受沖擊*的還是散戶。”國內一知名乳企河南區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2013年底,蒙牛、光明、伊利等國內知名液態奶全線漲價,但在國內經濟平穩運行的情況下,牛奶這一剛需消費依舊呈現了穩步上升趨勢。而目前,大型乳制品生產企業為從源頭保證產品質量,幾乎大多數都采用合作共建或是自建奶源的形式,也與大型奶牛養殖企業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因此“賣奶難”現象還是多存在于中小養殖散戶中。
河南科迪乳業董事長王宇驊也表示,2014年企業銷售量增長超過30%,市場并不存在萎縮現象。如今多數乳類生產企業都在向自有奶源發展,科迪90%均為自控奶源,因此并不會受到此次原奶危機的波及。
國際奶價下跌沖擊國內原奶市場
奶荒和殺牛在奶業領域不斷交替上演,這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時刻考驗著奶農和乳企的抗擊打能力。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受消費者恐慌心理影響,全國生鮮乳價格一路下滑,到2009年7月底達到最低點,奶牛養殖效益下滑,直接挫傷了奶農積極性,賣牛殺?,F象嚴重。
隨后,2009年下半年由于需求恢復,生鮮乳價格觸底回升,奶業開始恢復性增長。同時,國家出臺舉措鼓勵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引導乳企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散戶奶農面臨生存壓力。
2011年6月,一些乳企以“衛生不達標”為由拒絕收購散戶手工擠奶,少部分地區出現倒奶賣牛現象。隨后即造成2012年全國奶牛存欄量大幅減少,加之2013年的恒天然肉毒桿菌事件,“奶荒”更為嚴重,原奶收購價格應聲而漲,奶價從每公斤4元一下子就被抬高至每公斤5元到6元,直至2014年初達到最高點。
然而,奶價并未在高位走穩,因2014年受進口奶粉影響,奶價出現大幅回落,目前并未出現止跌的跡象,奶農倒奶殺牛再度重演。
造成此次國內奶源銷售危機的原因是什么?
“不得不承認,如今進口奶源的價格和品質優勢都十分明顯。”上述知名乳企河南區負責人表示,2014年受新西蘭乳企肉毒桿菌事件影響,國際原奶均價從每噸5萬元直降至每噸1萬元左右。進口奶源如今的收購均價為每公斤2元至2.3元,而國內散養戶奶農每公斤原奶生產成本卻接近3元。高企的養殖成本、檢測成本,讓國內奶農在市場上喪失了競爭力,盡管如今一些奶農將奶源賤賣至每公斤2.5元以下,依然無法與進口奶源抗衡。
的確,2014年奶牛養殖戶面臨賣奶難困境時,國內眾多乳業巨頭卻在這一年里先后宣布要進軍海外、投資海外牧場、尋求海外奶源。有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進口奶粉88.4萬噸,同比增長20.2%。奶粉進口快速增長的同時,2014年國內生鮮乳產量也增長了5.2%,奶源相對過剩成為賣奶難的主因。
王丁棉分析表示,目前常溫奶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家已有27個,包括美國、德國、法國、英國、韓國等,品牌多達近100個,其中德國就有20余個,澳大利亞有15個,新西蘭有5個。2014年全年我國預計液態奶進口量將有28萬噸,而在2010年僅有1.59萬噸,僅4年的時間進口量就增長了10多倍。與此同時,洋奶粉的進口量也從2008年10.08萬噸,增長到去年全年過100萬噸。大量的洋牛奶、洋奶粉涌入中國市場,已直接威脅我國的奶牛養殖業。
“飼料售價高位不下,人工等養殖成本上升,也是導致奶農陷入困局的原因。”王宇驊表示,散養戶奶農對市場波動沒有強大的防御意識與應對能力,風險發生時只能一次次地被動應對。其次,在市場波動已形成后救市只有短期效應,要解決原奶定價無序的問題,還需要我國乳業產業鏈更加完善。
原奶定價無序需農企攜手解決
由于近期各地頻現的“賣奶難”問題,農業部也及時出手,干預市場。幾日前,農業部下發《關于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產的緊急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確保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產。
《通知》指出,當下保證生鮮乳正常銷售是當務之急,要密切監測生鮮乳銷售形勢,通過各種形式督促乳品企業履行收購合同。通過密切關注生鮮乳生產、收購情況,實行奶業生產周報制度,及時處置各種突發事件。同時,《通知》還強調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出臺奶粉收儲補貼、救助奶農補貼、信貸金融支持等辦法,把此次奶農“賣奶難”所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并派出督導組,赴河北、山東、山西等奶業主產省檢查指導解決“賣奶難”問題。
記者還注意到,上述《通知》也著眼長遠層面考慮,強調從技術層面、行業標準的制定與發展,引導奶農走向標準化規模養殖。
然而,行政命令干預甚至指揮市場顯然非長久之計。王丁棉認為,國內生鮮乳業究竟路在何方,終究是市場所決定,只有乳企和奶農由博弈改為合作,才能贏來中國乳業的共贏。
他表示,目前原奶定價的無序與市場的混亂,多源于中國式的養殖模式,農戶散養,乳企收購牛奶,如此的牛與奶的分離,一旦原奶供應緊張,導致價格上漲,奶農便興奮地一頭扎進繁榮的市場,奶牛養殖量與原奶供應量激增,隨之而來奶價又會迅速下跌,最終奶農只能慘淡離場。
奶價大跌,養殖戶和乳品生產企業也是勞燕分飛,而在這場博弈中毫無議價能力的散養戶轉化為災難的最后承受者。同時,讓乳企也陷入不得不“舍近求遠”購買進口還原奶的尷尬境地。
所以,近年來不少乳企開始建立注重上游建設,主導奶農合作組織,甚至規模化養殖牧場。然而,對于目前中國乳企和奶農的發展情況,王丁棉指出,目前國內奶牛養殖應分為兩步,可初步推廣家庭規模養殖模式,待其發育成熟,乳企可入股家庭養殖牧場,從而形成利益共同體,確保各環節利益分配合理,保證奶源質量,同時實現風險共擔。
據了解,家庭規模養殖在歐洲等發達地區已成熟發展,其以家庭為經營單位,養殖存欄在100~2000頭不等的規模養殖,一方面便于對奶牛進行較為細致的經營管理,實現成本可控,規模效益相對顯著,同時又具備了與乳企的議價能力,可直接對乳企發生貿易交易。
建立合理的養殖模式,同時中國乳業的發展也需要政府“扶上馬,送一程”。王丁棉表示,短效措施,也恐怕是揚湯止沸,還需建立切實的長效機制。
除了業界的自律外,中國還應建立乳企使用收購生鮮奶備案制度,公開透明登出所產奶制品的鮮牛奶和還原奶所用比例和來源,既方便監督乳制品安全,也倡導了乳企使用鮮奶進行加工。同時,政府還可采用生鮮奶配額制度,鼓勵乳企使用本土生鮮奶,并對企業進行政策層面的支持。王丁棉舉例解釋,以日本為例,對于使用生鮮奶的乳企,政府可適當給予還原奶的進口優惠政策或使用配額,如此既保障乳企的效益,也支持了本土奶牛養殖業的發展。
尊重市場規律,加強市場秩序,政府要宏觀政策指引,加之制定切實可行的乳業發展模式,最終才能引導我國奶牛養殖由“散、弱、小”走向規模經營,引導我國乳業從傳統走向現代。